滑净一棐几,万代忽森如。
以思不如学,圣言岂欺予。
滑净一棐几,万代忽森如。
以思不如学,圣言岂欺予。
备文(bèi wén)的意思:准备好文章或材料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沧海(cāng hǎi)的意思:比喻时间的变迁和世事的更迭。
车书(chē shū)的意思:指行驶的车辆上写的字,比喻言辞直截了当,直抒胸臆。
大汉(dà hàn)的意思:指强大、勇猛、威武的男子。
法令(fǎ lìng)的意思:法令是指国家或政府颁布的法律和命令。
古意(gǔ yì)的意思:指古代的意义、习俗或观念。
合符(hé fú)的意思:指事物相互契合,相互符合。
佳处(jiā chǔ)的意思:指好处、优点、益处。
良图(liáng tú)的意思:指优秀的作品或杰出的人才。
列国(liè guó)的意思:指各个国家。
年历(nián lì)的意思:年历是指记录时间的日历。
平一(píng yī)的意思:平等无差,一视同仁
青藜(qīng lí)的意思:指年轻人、青年人。
三王(sān wáng)的意思:指三位具有统治地位或权威的王者。
三复(sān fù)的意思:形容言辞或文章反复推敲、修改,达到精雕细琢的程度。
生平(shēng píng)的意思: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整个过程
十数(shí shù)的意思:指十几个或几十个。
书簏(shū lù)的意思:指书籍繁多,堆积如山,形容藏书丰富。
太乙(tài yǐ)的意思:指道教中的一个高级神仙,也用来形容人的聪明才智。
太初(tài chū)的意思:指事物刚开始形成的初期阶段。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亡如(wáng rú)的意思:形容非常迅速地消失或离去。
文物(wén wù)的意思: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代物品。
蜗庐(wō lú)的意思:指房屋简陋、狭小,没有装饰和舒适设施的住所。
笑书(xiào shū)的意思:笑书是指书籍或文章中的内容让人发笑,具有幽默的特点。
兴亡(xīng wáng)的意思:兴指兴盛,亡指衰亡。形容事物的兴盛和衰亡。
轩顼(xuān xū)的意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之名,也用来比喻君主或者领导者。
尧舜(yáo shùn)的意思:指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尧和舜,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仁德兼备。
远览(yuǎn lǎn)的意思:远距离观察,远远地看。
元气(yuán qì)的意思:指人体内的精力、生命力或活力。形容精神饱满,精力旺盛。
云雨(yún yǔ)的意思:云雨是一个形容两个人之间发生性关系的成语。在古代,云雨常常被用来暗指两个人之间的性行为。
祖龙(zǔ lóng)的意思:祖龙指的是祖先的龙,比喻非常伟大、威严的人物或事物。
这首诗是一位宋代诗人的作品,通过对古代圣王、历史变迁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历史沧桑的感慨。开篇“轩顼握元气,尧舜法令疏”直接点出了上古时期圣明君主尧与舜如何掌握宇宙之精华并以简约的法律治理天下,展现了对远古文化的仰望。
接着“三王备文物,古意渐欲无”则表达了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文物制度逐渐完备,但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古老的意蕴和精神内涵正在逐渐消失。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抒发了对传统文化价值衰减的忧虑。
“周平一东辙,列国异车书”则转向周代的统一与各诸侯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反映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多样性。紧接着,“祖龙失云雨,大汉天为谟”中“祖龙”指的是秦始皇,而“大汉天为谟”则是说汉朝时期天象变化预示着国家的命运,表达了对古代帝王与天象关系的关注。
诗人又通过“后更十数姓,年历几千馀”概括了自古以来的朝代更迭和时间流逝,进而“沧海屡清浅,兴亡如合符”则形象地比喻了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同沧海的水域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又变得复杂多变。
在下片中,“生平笑书簏,远览资良图”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生命中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通过古籍文献去了解历史智慧。接着“滑净一棐几,万代忽森如”则形容时间流逝得像水一样平滑不留痕迹,而历史事件却如同森林一般错综复杂。
诗人在“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以及这种情感是真挚而非虚伪。最后,“岂无太乙来,青藜夜相呼”则是希望有仙人降临,而“挈我游太初,天地如蜗庐”中诗人表达了想要随着这些传说中的仙人回到远古时代去体验那个时代的壮阔。
全诗最后,“以思不如学,圣言岂欺予”则是诗人对待知识和智慧的态度,认为亲身实践比单纯思考更为重要,而“圣言岂欺予”则是在质疑古代圣贤的话是否真的能够欺骗自己。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价值和个人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