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罢战却归题善阳馆》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单 于 罢 战 却 归 题 善 阳 馆 唐 /武 元 衡 单 于 南 去 善 阳 关 ,身 逐 归 云 到 处 闲 。曾 是 五 年 莲 府 客 ,每 闻 胡 虏 哭 阴 山 。
- 翻译
- 匈奴首领向南行至善阳关,身影随归云飘荡,四处游荡。
他曾在这里居住了五年,每当听到胡人哭泣阴山时,心中感慨万分。
- 注释
- 单于:匈奴的首领。
南去:向南行进。
善阳关:古代边关名称。
身逐:身影跟随。
归云:飘荡的云彩,象征漂泊。
到处闲:四处游荡,无所事事。
莲府客:指在莲府任职的人,可能指官职或居所。
胡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
哭阴山:哭泣阴山,可能指胡人对失去家园的哀痛。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善阳关离别之情,"单于南去"表明诗人正从北方往南方行进,可能是结束了边疆的战争生活,准备回归平静的生活。"善阳关"作为地点,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也象征着内心世界的某种分界线。
"身逐归云到处闲"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归云"常用来比喻隐逸之士或是游子回家,"到处闲"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羁绊的心境。
接下来的"曾是五年莲府客",诗人自称在某地居住了五年,这里的"莲府"可能指代边疆的军镇。"每闻胡虏哭阴山"则是诗人对战争中悲惨情状的感慨。"胡虏"通常用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而"哭阴山"则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哀伤和战争带来的无尽哀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将过去战乱的生活与现在归隐的决心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往昔战事的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