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掩怕山移,棱棱塔填攲。
断崖抽晓碧,死草借春滋。
地狭楼蜚巧,云低屋跨危。
这首诗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与独特的地理特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首句“门掩怕山移”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山势的雄伟,仿佛山体随时可能移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想象空间。接下来,“棱棱塔填攲”则进一步强调了山体的险峻与塔的稳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与建筑的巧妙结合。
“断崖抽晓碧,死草借春滋”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清晨的碧绿断崖与枯萎的草地在春天的复苏进行对比,不仅展现了季节更替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了生命在逆境中也能顽强生长的主题。
“地狭楼蜚巧,云低屋跨危”则转向对建筑的描写,通过“巧”字表达了建筑师的智慧与巧思,同时也通过“危”字突出了建筑所处环境的险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雨花台上石,不似点头时”以雨花台上的石头为例,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石头,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丘山及其周边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富有哲思。
窅窅云旗去不还,阴阴祠宇闭空山。
我来始悟丹青妙,稽首如逢冰雪颜。
水尔何如此,区区矻矻流。
墙墙边沥沥,砌砌下啾啾。
味不卑于乳,声常占得秋。
崩腾成大瀑,落托出深沟。
远历神仙窟,高淋竹树头。
数家舂碓硙,几处浴猿猴。
共月穿峰罅,喧僧睡石楼。
派通天宇阔,霤入楚江浮。
为润知何极,无边始自由。
好归江海里,长负济川舟。
夔龙在庙堂,虽然有佥议。
苍生得父母,自是天之意。
鄱阳气候正,文物皆鲜媚。
金镜有馀光,春风少闲地。
膺门倚寒碧,到者宁容易。
宾从皆凤毛,爪牙悉猿臂。
楼台千万户,锦绣龙歌沸。
大惠虫鸟全,至严龙虎畏。
可怜召伯树,婆娑不胜翠。
诗搜日月华,道咽神仙味。
嘉树白雀来,祥烟甘露坠。
中川一带香,□开幽邃地。
逸少情有馀,东山境不啻。
恭闻圣天子,廊庙犹虚位。
应知黎庶心,只恐徵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