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论文二首·其一》
《论文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今人往往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若见江鱼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江鱼(jiāng yú)的意思:指在江河中游动的鱼,比喻人在困境中仍能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

今人(jīn rén)的意思:指现在的人,也可指当代人。

能文(néng wén)的意思:能够读写文学作品,具备文化修养。

屈原(qū yuán)的意思:指受到冤屈、委屈或遭遇不公正待遇。

恸哭(tòng kū)的意思:痛苦地大声哭泣

往往(wǎng wǎng)的意思:常常,经常

往号(wǎng hào)的意思:指过去的年代或时期。

未足(wèi zú)的意思:不够,不足够

鱼须(yú xū)的意思:指鱼的须须,形容鱼儿的灵动和敏捷。

注释
往往:常常,普遍地。
能文:擅长写作,有文采。
意熟辞陈:文思熟练,言辞陈旧。
未足云:还不足以称道。
江鱼:比喻无辜受难的人。
恸哭:极度悲痛地哭泣。
屈原坟:象征屈原的悲剧命运,暗示冤屈。
翻译
现代人常常自诩擅长写作
即使文思流畅、言辞老练也不足挂齿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李觏的《论文二首》。此处只鉴赏提供的两句,不涉及全诗内容。

"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文坛上的浮浅现象。"今人"指代当时的人们,"往往号能文"表明他们常常自诩有文学才能,但实际上是"意熟辞陈",即内容枯燥、思想陈旧,没有新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未足云"则暗示这些文字虽多,但远不足以让人满意。

"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后世轻易评断前人作品的不满。"若见江鱼须恸哭"中的"江鱼"即是屈原自比,表示诗人在看到江中游鱼时,就会为屈原的遭遇而感慨落泪。"腹中曾有屈原坟"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屈原作品的熟记和内化,如同心中有着屈原的墓葬一般。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前人巨匠深厚的情感和认可。同时,也不满于当时文坛上的浮夸之风,主张文学应当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南歌子

驿路羊肠窄,西风马首寒。翠辇出阳关。

琵琶弦上泪,不堪弹。

(0)

最高楼

神女怨,三十六宫春。暮峡渺行云。

青鬟覆额金钗重,红楼吹梦玉箫频。

写鸾笺,题凤锦,绘真真。便万语、千言心未毕。

纵万转、千回唤肯出。环佩影、拜前身。

瑶坛曾注长生箓,琼华合授上元文。

草同根,花并蒂,两情亲。

(0)

绣鸾凤花犯三首·其一

澹黄昏,泠泠碎语,瑶波含春泪。冷云何意。

空隔断湘天,清怨难寄。东风只在红阑际。

玲珑吹未起。漫注念、水晶帘卷,玉人眠梦底。

烟消雾瘦结同心,纤罗带暗约,山中兰芷。

愁独立,寻世外、渺渺幽味。还不是、芳梅伴侣。

夜来忆、香篝笼素被。

仙掌小、金盘滴露,月明寒影里。

(0)

玲珑四犯

天外层螺,乍瞥见苏门,岚翠飘缈。

旧有高人,峰顶结庐深窅。

除却乞雨医龙,总只守、半空清峭。

管领他、月壑风岩,时作凤惊长啸。

养生中散空闻教。伴三年、未谙至道。

火光不用全光法,坐锻火光偏耀。

可奈焰烈身危,烧绝广陵琴调。

向碧云飞处,无限意,如风扫。

(0)

海棠春二首·其二

软风吹落残红片。却误怪、穿花双燕。

背立把青枝,淡影斜阳院。窗蕉叶叶当心卷。

欲寄恨、题诗又懒。暮色渐昏黄,隔箔闻微叹。

(0)

浣溪沙三十八首·其十八

流水桃花一段春。移舟洞口祗逡巡。

路迷惆怅在风尘。

俗客自伤难换骨,仙源谁许易通津。

始知薄福是渔人。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脱脱 李寿卿 汪元亨 高文秀 不忽木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