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中养却鱼,岸上养却鸭。
瘦者喂教肥,肥者便要杀。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对动物的利用与对待方式,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思考。诗人通过“池中养却鱼,岸上养却鸭”开篇,形象地展现了人类对动物的驯养,既用于食用,也用于其他用途。接着,“瘦者喂教肥,肥者便要杀”揭示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不惜让动物承受饥饿与饱食的循环,最终被宰杀的命运。这种对待动物的方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欲和对生命的漠视。
“不思身债重,只要口甘滑”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追求美食时的短视和贪婪,忽视了这种行为背后的沉重代价。这里的“身债重”不仅指动物生命所承受的痛苦,也暗含了人类自身道德责任的缺失。最后,“腊月三十日,看你成忉怛”则预示着终有一日,人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内心的愧疚与不安,都将如寒冬腊月的严酷,让人感到恐惧与悲伤。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道德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忘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体现了宋朝文人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哲学的深入思考。
柳似妖饶舞,花如烂漫妆。
那堪陇头水,呜咽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