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分明(fēn míng)的意思:明显、清楚
可据(kě jù)的意思:可以依据,可以凭借
入众(rù zhòng)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符合大众的习惯和道德标准。
无本(wú běn)的意思:没有资本、没有本钱
业识(yè shí)的意思:指对某一行业或领域的深刻理解和熟悉程度。
有眼(yǒu yǎn)的意思:形容人有眼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众数(zhòng shù)的意思:指在众多人或事物中占据多数的那一个或那些。
缁素(zī sù)的意思:指黑色和白色,比喻世间的一切事物。
人取我与(rén qǔ wǒ yǔ)的意思:指人们争夺我所拥有的东西,也可用来形容争斗或竞争。
人弃我取(rén qì wǒ qǔ)的意思:指别人放弃的东西,我来取得。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居简所作的《偈颂一百三十三首》中的第七十八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探讨了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的选择与抉择。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两句诗以人的行为为对比,揭示了一种逆向思维或反向操作的智慧。当别人放弃某物时,自己却去获取;而当别人追求某物时,自己则给予。这种策略体现了在竞争与合作之间的一种独特视角,强调了在众人皆趋之若鹜之时,另辟蹊径的重要性。
“弄业识团,无本可据”,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灵活应对,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里的“识团”可能指的是知识、经验的集合体,而“无本可据”则意味着没有固定的规则或理论可以依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
“毁于佛,谤于法,不入众数,分明有眼难缁素”,这几句则表达了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反思与批判。在佛教文化中,“佛”通常指佛陀或佛祖,而“法”则是佛法或教义。“毁于佛,谤于法”可能意味着对传统宗教权威的质疑或批评,而“不入众数”则表明了对主流观点的疏离,强调了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分明有眼难缁素”则可能是对那些盲目追随、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的讽刺,强调了洞察力和自我认知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在世俗与宗教、传统与创新之间的选择与抉择,鼓励人们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同时对盲目从众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