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从军行七首·其七》
《从军行七首·其七》全文
唐 / 王昌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玉门山嶂千重,山北山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北山(běi shān)的意思:北山指的是北方山岭,比喻高山或偏僻的地方。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千重(qiān zhòng)的意思:指层层叠叠,重重叠叠的意思。

山嶂(shān zhàng)的意思: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山南(shān nán)的意思:形容距离遥远,相隔极远。

山北(shān běi)的意思:指山的北面或者北方。

深山(shēn shān)的意思:指远离尘嚣、人迹罕至的山区。

玉门(yù mén)的意思:指宝贵的机会或重要的关口

远戍(yuǎn shù)的意思:指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奔赴边疆或外地从事战争、巡边等军事任务。

总是(zǒng shì)的意思:始终如一,一直都是这样

注释
玉门山嶂:玉门关附近的山峰屏障。
几千重:形容山峦极其众多。
总是烽:到处都有烽火台,表示军事警戒频繁。
人依远戍:戍边的士兵依赖着远方的哨所。
须看火:需要依靠烽火作为信号或指引。
马踏深山:战马行走在深山之中。
不见踪:行进的痕迹很快被隐去,形容环境险峻或隐蔽。
翻译
玉门关周围的山峦重重叠叠,山南山北处处都设有烽火台。
守卫边疆的人们依靠烽火来传递信息,战马在深山中行走,足迹随即消失无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气氛。"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两句,通过对玉门山区连绵不绝、烽烟四起的情景描写,展现了边疆地区的险峻和军事活动的频繁。"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则表达了守军望着烽火以警戒敌情,以及战马在深山中行进无迹可寻的艰难与孤独。

诗中的意象和景物营造出一种边塞生活的孤寂感,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和战争氛围的渲染,展现了军人们离乡背井、生活在烽火连天之下的悲壮情怀。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朝代:唐   字:少伯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生辰:698— 756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猜你喜欢

怀城中诸公

只在边尘里,年年老别离。

冰霜原共苦,山水岂余私。

有命荷皇泽,无家感佛慈。

愿言各努力,庶足慰相思。

(0)

自八月初病耳至十一月不愈

病耳四经月,耳根转自清。

鸦啼久绝响,云过似闻声。

箫鼓从来厌,是非何处生。

老年诸籁息,毋复畏天倾。

(0)

初入慈恩寺

幸无牛马后,仍许见浮屠。

礼佛欢如旧,逢僧笑尽呼。

膏粱恣啖嚼,土榻任跏趺。

半晌低头想,依然得故吾。

(0)

住金塔寺十四首·其六

六月到七月,田中瓜已熟。

或如团白雪,或如削青玉。

白者既纯酣,青者更芳馥。

盈筐复盈盘,行路亦饱足。

中原莫与京,兹惟塞外独。

摘小莫摘大,大者弃道曲。

尔徒侈外观,人早鉴其腹。

(0)

十五咸

一天冥海岳,万岫失松杉。

极目空中素,回头人倚岩。

压沈云外路,微溅石边函。

渺渺开襟处,春融见远缄。

(0)

六麻

严飙随远近,须到野人家。

拂岫迷青黛,回江走白沙。

瀌沨投阔直,迂曲入欹斜。

巧拙无藏处,空山对落花。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蓝智 区元晋 王廷陈 林熙春 王汝玉 吴妍因 胡仲弓 释道潜 张天赋 黎遂球 朱祖谋 吕陶 王邦畿 王立道 曹于汴 郑学醇 游朴 黄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