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观 祈 雨 唐 /李 约 桑 条 无 叶 土 生 烟 ,箫 管 迎 龙 水 庙 前 。朱 门 几 处 看 歌 舞 ,犹 恐 春 阴 咽 管 弦 。
- 注释
- 桑条:形容枯萎的桑树。
无叶:没有叶子。
土生烟:尘土飞扬像烟雾。
箫管:竹制的吹奏乐器。
迎龙:迎接龙舟(可能指端午节习俗)。
水庙:供奉水神的庙宇。
朱门:豪门大户。
几处:多处。
看歌舞:欣赏歌舞。
犹恐:还怕。
春阴:春雨阴天。
咽管弦:使音乐声音变得低沉或中断。
- 翻译
- 树枝光秃无绿叶,唯有尘土随风扬,箫笛声中迎接龙舟于水庙之前。
富贵人家的府邸内,处处歌舞升平,却还担心春雨绵绵会令乐声哽咽。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等待祈雨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农民对天气的渴望以及祈雨仪式的庄重氛围。
首句“桑条无叶土生烟”写出了初春时节,桑树尚未长出新叶,只有地面散发出淡淡的烟雾,这是因为冬去春来,气温回暖,土地开始解冻所致。这里不仅描绘了早春的景象,也映射出农民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因为桑树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无叶而有土生烟预示着新生命的萌动。
“箫管迎龙水庙前”则转换了场景,描述了一种仪式活动。箫管即是古代用来祭祀和娱乐的一种乐器,而这里它们被用来迎接龙神,因为在古人心目中,龙是掌握云雨的神灵。在水庙前进行这种仪式,是为了祈求龙神降下甘霖。
“朱门几处看歌舞”一句,通过对朱红色的宫门前歌舞活动的描写,反映了祈雨仪式的盛大和庄重。朱门通常指的是官府或庙宇的大门,这里用来指代祈雨水庙的大门。而“几处看歌舞”则表明这样的场景不止一处发生,整体氛围热烈而隆重。
最后,“犹恐春阴咽管弦”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阴雨的担忧,即便是在祈雨仪式中,也还是担心春季的阴霾会影响乐器的声音和节奏,进而影响祈雨活动的效果。“咽管弦”形象地描绘了乐声受阻的场景。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天气的敬畏之心,以及为了农业生产和民众福祉所进行的祈雨活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龙吟·宦途驰骤心贪职
宦途驰骤心贪职。
官事何时能毕。
力饶射日,名高为复,到今何济。
休道功名遂。
好身退、紧寻归计。
啖古人糟粕,放怀湖上,泛扁舟,乐真味。
颖悟安闲云水,恣逍遥、坦然无累。
豁天宽胸臆,调神养气,无萦无系。
性命俱相契。
露实相、混融三际。
看自强手段,斩钉截铁,把尘缘弃
大江东去·别山美玉
别山美玉,匠一合成器,乾坤体辨。
两窍明开分日月,八卦九宫齐展。
方寸心存,斡旋真要,乙木金相恋。
幽人得趣,便将乾象推转。
微微腾倒元精,只凭眼下,暗里兴雷电。
万匝千回循旧路,迤逦乱飞银线。
馥郁香尘,味能实腹,净体今相见。
光飞如雪,这回识得头面。
大江东去·天元教显
天元教显,正金莲朵朵,开遍时节。
士庶官僚咸仰奉,缘觉声闻心说。
悟者清凉,背之执恼,多口明真诀。
诸人着眼,照开千古心月。
了知诸相皆空,不生妄想,当体能消灭。
境界真实无染著,种种抑绝分别。
万境一心,现前孤觉,寂寂圆明彻。
净无可触,太虚一体无别。
满庭芳·一片闲心
一片闲心,孤云蓬迹,飘然不挂诸缘。
九天池里,滚滚涌灵泉。
浇溉黄芽瑞草,吐清净、光罩金莲。
真消息,清风匝地,透骨自绵绵。
混融成实相,显昂昂独立,笑傲禅天。
任阴阳运变,劫力难煎。
亘古常存不坏,拉真一、法界安然。
无生灭,净明妙体,万里一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