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咏 鹅 唐 /骆 宾 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
- 注释
-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 注释2
曲项: 弯着脖子。
歌: 鸣叫,长鸣。
拨: 划动。
- 翻译
-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 译文
鹅,鹅,鹅,
弯着脖子向着天空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
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 赏析
此诗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描写了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之后,接着两句描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这首诗的关键句是“曲项向天歌”。“曲项”一词,以一优美的弧线勾画了鹅的优雅而从容的形象;“向天歌”三个字则更重要,它不但以曲笔暗含了远天高空,给了全诗一种阔大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鹅的不凡志向。鹅为家禽,鸣叫只是自然现象,但此处诗人用“歌”,让本无思想的鹅似乎有了思想和意志。它的歌不是低声悲吟,不是回首顾盼,而是向着蓝天引吭高歌,似乎在表示它向往蓝天、向往远方的不凡志向。在这一拟人化的细节描写中,池塘中的鹅似乎有了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有了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如果抽掉了这一句,下面两句诗虽然仍然色彩鲜明,有动有静,但无疑会失去很多感染力。同时,后面两句诗正是在前一句诗渲染的氛围中,才显出别样的味道。正是一只志向不凡的鹅,才使得这些鲜明的颜色呈现出高洁的意味,而动词“浮”和“拨”,则活画出鹅的从容自信。至此,不凡志向和开阔视野进一步得到体现和落实,使得整首诗显得神完气足。
《咏鹅》是一首咏物诗,讲究的是描绘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物要形神兼备,体现兴寄,既不是单纯的物,但又不能脱离原来的物。而此处的“神”,当然不是物本身所有的,物作为没感情没思想的对象,不可能有什么“神”,但它的形往往以某种方式与人的内心相通,所以才有了通过描绘事物的外形,来寄予作者的情感精神的可能性。这样,事物往往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出人心,表现出人心的追求和理想,人格或者风范,而大多数时候,这些内涵并不通过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所描绘事物的特征暗示出来。《咏鹅》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其中所描绘的鹅的外形、色彩、活动环境和动作,都与鹅这一特定对象十分相合,同时又暗含着前面所述的属于人才可能有的“神”,即高远的志向、昂扬的精神和从容自信的神情。也正是有了这些内容,这首诗才在众多的咏物诗中卓绝特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篇。作者在传达这一表层和深层意蕴的时候,还有个因素,即结构中的意义。这首诗的结构安排,如果做一下变动,虽然是同样的字句,却不能再达到原来的审美效果因为,诗歌中关于红掌清波和白毛绿水的描写正是补写对天而歌的鹅不但志存高远,而且对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充满了信心,似乎可以从容而为。而这些意思的表达,都有赖于诗歌的组织和结构所蕴涵的意义。
这首诗中鹅的形象既给人一种飘逸而高洁、仿佛超脱世俗的审美快感,令人向往;又使人们体会到一种健康、豪迈、慷慨、向上的精神,令人振奋。而志存高远是这首诗最核心最精华的意义所在,把高远之志写得不即不离则是这首诗表达上的高妙之处。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鹅在水中的景象。诗人通过对鹅外貌和行为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活力。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这一句通过重复“鹅”字,营造出一种亲切与呼唤的情感,同时“曲项向天歌”描绘出鹅舒展的姿态和其自在的鸣叫,给人以自由自在的感觉。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两句则着重表现了鹅在水中的活泼形象。“白毛”指的是鹅洁白的羽毛,“浮绿水”则是鹅在碧绿的水面上自由漂浮的景致。“红掌”指的是鹅脚掌心的红色,“拨清波”展示了鹅用脚掌轻拂水面的情形,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画面,不仅展现了鹅的外貌特征,更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大堤曲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