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
贫于萤不暖,心与烛俱灰。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词人杨万里所作,属于中晚唐以来渐趋成熟的慢词风格。诗人的语言运用简练而含蓄,意境幽深而情感丰富。
"春在梅边动,寒从月外来。" 这两句描绘了初春之时,寒冷与生机并存的自然景象。梅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而夜晚的寒气则伴随着明亮的月光悄然而至。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春天虽然已到,但仍有寒意,象征着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贫于萤不暖,心与烛俱灰。" 这两句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萤火虫虽能发出微弱光芒,却无法带来温暖,这里比喻诗人内心的希望渺茫;而“心与烛俱灰”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心中的绝望和悲凉,好似燃烧到尽的蜡烛,无光无暖。
"此意悠悠著,从谁细细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将自己的情感深处诉说,但又不知从何处开始,这种内心的情感波动和语言的局限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病来更忧患,泪尽只馀哀。"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疾病缠身之时,更增添了忧虑和痛苦。眼泪耗尽,只留下淡淡的哀伤,这不仅是对身体病痛的描述,也是对精神世界的写照,表现出一种深重的悲凉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困顿中的哀伤与苍凉,以及对生活的无尽思索。
华堂何夕梦熊罴,卫氏如今有一儿。
三日悬弧应是喜,十年结实未为迟。
预知驷马门闾盛,暗想天麟骨法奇。
曾忝门墙摄齐者,待看孔鲤学闻诗。
万顷黄湾口,千仞白云头。一亭收拾,便觉炎海豁清秋。潮候朝昏来去,山色雨晴浓淡,天末送双眸。绝域远烟外,高浪舞连艘。
风景别,胜滕阁,压黄楼。胡床老子,醉挥珠玉落南州。稳驾大鹏八极,叱起仙羊五石,飞佩过丹丘。一笑人间世,机动早惊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