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育王十二题·其四袈裟石》
《和育王十二题·其四袈裟石》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梵教一来东,群心日归向

土石至无情,也作披缁状。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梵教(fàn jiào)的意思:梵教是指佛教的别称,也可以指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归向(guī xiàng)的意思:指回归、归宿、回到本来的位置或状态。

披缁(pī zī)的意思:指人的头发或胡须长而黑。

无情(wú qíng)的意思:指人对待他人或事物冷漠无情,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心。

一来(yī lái)的意思:表示某种情况或原因是首要的或最重要的。

至无(zhì wú)的意思:没有任何,没有一点儿

注释
梵教:佛教。
一来:初次传入。
东:东方。
群心:众人的心。
日:每日,日益。
归向:向往。
土石:无生命的土和石头。
至:到。
无情:无情感。
也作:也仿佛。
披缁状:披上僧袍的样子(比喻被佛教影响)。
缁:黑色僧衣。
翻译
自佛教传入东方以来,众人心日益向往。
即使无情感的土石,也被赋予了僧侣般的风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和育王十二题(其四)袈裟石》。诗中“梵教一来东,群心日归向”两句表达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人们逐渐对之产生信仰并朝拜的心情。"土石至无情,也作披缁状"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被雕刻成佛像,仿佛也有了穿着袈裟的样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们对于信仰的执着与真诚,以及艺术创作时对自然物象的拟人化处理。整首诗借此表达了对佛教文化传播及其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寄李鹤田

文江别后又三年,别后三年诗几篇。

老去莫思身外事,命穷甘作饮中仙。

天阴雨湿龙归海,云淡风轻鹤在田。

回首西湖湖上路,新蒲细柳为谁妍。

(0)

阴山观猎和赵待制回文

围猎看人放海青,黑山峡口路交横。

飞鸿雨湿云天远,去马风寒雪塞平。

归客北边关柝击,过军西畔寨灯明。

巍巍殿帐毡房煖,衣铁冷深更鼓鸣。

(0)

越州歌二十首·其十二

群臣上疏纳忠言,国害分明在目前。

只论平章行不法,公田之后又私田。

(0)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四十二

丞相催人急放舟,舟中儿女泪交流。

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0)

次韵和酬

山风亦会山人意,卷尽天纷扫雪花。

明月当楼情已兴,碧云落纸句还佳。

天威忽霁应通物,仙侣相便合姓麻。

群动已消林木响,卧看星斗隔窗纱。

(0)

次韵吴机宜

十里松湖乘雁归,酒乡近处一惊飞。

颇闻水月中泉石,笑我年来杖履稀。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汪广洋 孟浩然 陶益 赵佶 王昌龄 张栻 郑刚中 陈谟 戴良 张羽 王建 蔡襄 唐顺之 刘鹗 陈傅良 杜荀鹤 李光 陶渊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