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于石上独留迹,得毋此石非真佛。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如(bù rú)的意思:不如表示不如何,不及,不如何好。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参言(cān yán)的意思:指以自己的言论参与到某个事物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担板(dān bǎn)的意思:指承担责任或负担。
得毋(de wú)的意思:得不到,不能得到
独非(dú fēi)的意思:独特而非凡。
佛殿(fó diàn)的意思:指佛教寺庙中供奉佛祖的寺殿,也用来比喻场所庄严肃穆。
古德(gǔ dé)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优秀,令人敬佩。
跏趺(jiā fū)的意思:指坐在地上,双腿交叉的姿势。
能参(néng cān)的意思:能够参与或参加
岂独(qǐ dú)的意思:不仅仅,不止于此
如来(rú lái)的意思:佛教中指佛陀,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具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特质。
色相(sè xiàng)的意思:指人的容貌、气色或事物的色彩、外表。
识者(shí zhě)的意思:指能够认识、了解事物本质和内涵的人。
苔衣(tái yī)的意思:指长期不洗不换的衣服,比喻长期不变、不更新。
无物(wú wù)的意思:没有任何东西或物质存在
言语(yán yǔ)的意思:言辞、语言。
担板汉(dān bǎn hàn)的意思:指一个人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或担子,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 鉴赏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如来影盘山千相寺石上有如来影像诗以咏之》。诗中探讨了“无物不如来”的哲学思想,即一切事物都与佛性相关联,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佛的一部分。诗人通过描述石上的如来影像,引出对佛性的深刻思考。
首句“如来无物不如来”,强调了佛性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没有一样东西与佛性无关。接着,“无物不如本无物”进一步深化这一观点,指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即它们本身并无独立实体,只是佛性的显现。
“岂于石上独留迹,得毋此石非真佛”两句,诗人质疑为何只有石头上留下了如来的影像,是否意味着这石头并非真正的佛。这里巧妙地引入了对“真佛”概念的探讨,暗示了佛性并非局限于特定形式或物体之上。
“无物非佛,石岂独非”则直接反驳了之前的疑问,强调了佛性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佛性的体现,石头也不例外。
“亘劫色相,不长苔衣”描绘了佛性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存在,即使在漫长的时间里,也不会被外界环境所改变,如苔衣般覆盖。
最后,“君不见古德跏趺背佛殿,自谓能参言语断”引用了古代高僧背对佛殿打坐的故事,表达了对真正领悟佛性之人行为的赞赏,他们能够超越语言的束缚,直达内心深处的真理。
“此事瞒人那易瞒,识者嗤为担板汉”则是对那些试图隐瞒或误解佛性之人的一种讽刺,认为真正的智慧者会嘲笑他们的浅薄和固执。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对佛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的洞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塞野纵目
读书万卷不经济,懒境最佳工坐睡。
手持绿玉信步行,穿破麦花到林际。
萦回空谷含幽光,隐映深松发清吹。
北风掠野牧者谁,牛影参差霜草悴。
一牛閒卧意方安,童子何知鞭已至。
回头一望尽天南,高下千峰洒浓翠。
近村远浦合寒霏,落木平林归暮气。
世工善画贵逼真,悠悠真境谁能契。
古来文章亦如此,真处看来有深味。
竞为幻语欲幻人,敢向人前辨醒醉。
归来归来勿为留,幸有禽声媵予沸。
读史三首·其一
桓桓韩将军,当年谁寄目。
岂无漂母食,亦有胯下辱。
雄剑一朝飞,举手拾秦鹿。
风雷走倏烁,乾坤困驰逐。
荥阳广武间,楚汉寄我足。
王业四百年,尺封屡翻覆。
赏厚岂势摇,功成乃身戮。
所贵英雄人,岂甘草中伏。
谁为后来者,感此空碌碌。
举头见青天,天边有鸿鹄。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