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淮阴钓台的历史与情感,充满了对过往英雄的缅怀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不耐王孙饿”,开篇以一种决绝的姿态,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贫困生活的不满与抗争,暗含着对贵族生活奢华与自身困顿对比的强烈感受。这里的“王孙”不仅指贵族后裔,更象征着社会的不公与世态炎凉。
“收纶去此台”,接着描述了主人公离开现状,前往淮阴钓台钓鱼的情景。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的亲近,更是对过去英雄事迹的追忆与向往。钓鱼台,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人们寄托情感与梦想的地方。
“曾经淮水渡”,诗句中提到的“淮水渡”,既是指实际的地理位置,也是历史的跨越。它暗示着主人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或许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或是为了实现某种未竟的梦想。
“千古为生哀”,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深切同情与敬仰。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英雄失意的感慨。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最终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既有对过去英雄的崇敬,也有对当下困境的反思,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龙吟四首·其二秋声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过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风流子.秋郊射猎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