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纤舞隐,禽情秖自迷。
景当烟雾歇,心喜锦翎齐。
败醯(bài xī)的意思:指人才出众,令人佩服。
得天(dé tiān)的意思:得到上天的赐予或恩惠
翰音(hàn yīn)的意思:指文采华美的音乐或文章。
婆娑(pó suō)的意思:形容舞蹈或树木等摇曳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人的姿态或行动优美。
山鸡(shān jī)的意思:指在山中栖息的鸟类,也泛指山中的野禽。
石镜(shí jìng)的意思:指古代用石头制成的镜子,用来比喻反映事物本质和真相的东西。
天倪(tiān ní)的意思:指人的才华或技艺高超,超凡脱俗。
宛转(wǎn zhuǎn)的意思:形容言辞或文章的转折婉转、曲折动人。
物象(wù xiàng)的意思: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
烟雾(yān wù)的意思:指事物表面的迷惑或虚幻现象。
羽族(yǔ zú)的意思:指具有高尚品质和崇高志向的人群。
终朝(zhōng zhāo)的意思:终日,整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开篇“庐峰开石镜”两句,便将读者引入了一幅奇特的画面:庐山之巅,仿佛有一面石制的镜子在光影中闪耀,而人们传说这里甚至能见到舞动的山鸡。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神奇,也暗示着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物象纤舞隐,禽情秖自迷”两句,则更深入地描绘了这种幻觉。这里,“物象”指的是山石之类的事物,而“纤舞隐”则表明这些原本坚硬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仿佛变得柔和、飘逸,甚至像是跳起了舞。而“禽情秖自迷”,则是说那些山鸡似乎已经沉醉于这种幻境之中,忘却了一切。
“景当烟雾歇,心喜锦翎齐”两句,景象达到高潮。这里的“景当烟雾歇”表明景色在烟雾的缭绕中达到了顶峰,而“心喜锦翎齐”,则是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因为他看到了天鹅绒毛(即“锦翎”)一样整齐的山鸡,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的和谐与美好。
“宛转乌呈彩,婆娑凤欲栖”两句中,“宛转”形容鸟儿飞舞的姿态,而“乌呈彩”则是说它们在空中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光采。同时,“婆娑”一词描绘了凤凰翱翔时优雅的样子,它们似乎想要栖息于这片幻境之中。
“何言资羽族,在地得天倪”两句,诗人自问为何要去追求飞鸟一般的自由与高洁,因为在这块大地上,他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天空的恩赐。这里,“资羽族”指的是希望拥有翅膀,能够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而“在地得天倪”,则是说即便是脚踏实地,也能领略到天界的奥秘。
最后两句“应笑翰音者,终朝饮败醯”,诗人似乎在嘲笑那些追求文字功夫的人,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短暂而无常的。在这里,“翰音”指的是文学创作,而“终朝饮败醯”,则是在比喻那些文人的努力最终都如同过期变质的酒一般,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也透露出他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通过精致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诗人构建了一幅既奇妙又充满哲理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春风一夜别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