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画家梅清所作的《题画杂诗》第五首,诗人以叔夜和松树为题材,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首句“为怜叔夜并怜松”中,“叔夜”可能指的是嵇康,他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以琴艺高超著称,而“松”则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诗人将两者结合,表达对嵇康艺术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寓言了对绘画中松树形象的喜爱。
次句“写入生绡对影重”描绘了画面的生动与意境的深远。生绡,指未漂煮过的细薄丝绸,这里代指画纸。诗人通过“对影重”,暗示画中的松树与自己的倒影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最后两句“但使抚弦能作调,何须遥问赤城峰”进一步强调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只要能通过琴弦传达出情感和意境,就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无需去现实中寻找灵感,如向赤城峰(赤城山,象征远方或高远的理想)遥问。这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独立性和内在力量的肯定。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画为引,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既有对古人风采的追慕,又有对当下创作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沁园春
雪压新年,花开想迟,莺来甚难。
喜杯有屠苏,春风滟滟,盘余苜蓿,朝日团团。
六十年来,寻常交际,江海鸥盟总不寒。
移家处,每涉园成趣,居谷名盘。忘情世味心酸。
但吟得新诗似得官。
尽教我低头,三间茅屋,从他高步,百尺危竿。
白首无成,苍生应笑,不是当年老谢安。
琴书里,且消磨晚景,受用清欢。
沁园春
冷笑班超,要觅封侯,弃了毛锥。
看今来古往,虚名何用,朝荣夕悴,浮世堪悲。
老我衣冠,傍人篱落,赖有平生铁砚随。
西庄上,对溪山如画,鸥鹭忘机。相逢喜得新知。
更不用黄金铸子期。
把胸中磊块,时时浇酒,眼前光景,处处题诗。
轻帽簪花,柔茵藉草,时复尊前一笑嬉。
沈酣后,任南山石烂,东海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