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声犹未和。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暗记(àn jì)的意思:暗中记住、秘密记忆
传歌(chuán gē)的意思:传唱歌曲,广泛传播
蹉跎(cuō tuó)的意思:指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欢笑(huān xiào)的意思:形容非常开心、高兴的笑声。
回避(huí bì)的意思:回避指避免、躲开,不直接面对或处理某个问题或困境。
髻螺(jì luó)的意思:指女子盘起的发髻,比喻女子的美丽和娇媚。
佳景(jiā jǐng)的意思:美好的风景或景色
娇娥(jiāo é)的意思: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娇媚。
经过(jīng guò)的意思:经历、经验、经过某个地方或经过某个事件。
良夜(liáng yè)的意思:指夜晚平安无事,夜间安宁的意思。
流波(liú bō)的意思:形容水流不断涌动,波浪连绵不绝。
莫愁(mò chóu)的意思:不必担忧、不必忧愁
南燕(nán yàn)的意思:指燕国南渡,比喻人离开家乡或本地。
盘云(pán yún)的意思:形容云彩缭绕、层层叠叠的样子。
求皇(qiú huáng)的意思:指追求权力、地位,渴望成为皇帝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如何(rú hé)的意思:表示询问或描述做某事的方法或步骤。
蜀江(shǔ jiāng)的意思:形容事物变幻无常,难以捉摸。
岁华(suì huá)的意思:岁月的光景,指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
同车(tóng chē)的意思:同乘一辆车,比喻关系密切或共同行动。
无恙(wú yàng)的意思:没有受伤或遭受损失,平安无事
信音(xìn yīn)的意思:指言辞真实可信,没有虚假之意。
颜酡(yán tuó)的意思:指脸色红润的样子,形容人健康或兴奋的状态。
玉珰(yù dāng)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美丽动人。
掷梭(zhì suō)的意思:比喻工作勤奋,不断努力。
转流(zhuǎn liú)的意思:指改变流动的方向或转变流动的方式。
醉颜(zuì yán)的意思:形容容貌美丽动人,令人陶醉的容颜。
- 鉴赏
这首诗是汪东在清末近现代初所作的《鸣梭》,以蜀江江畔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女子等待心上人的情景。首句“蜀江江畔见娇娥”,通过江边的美景引出女子的形象,娇柔动人。"盘云堆髻螺"描绘了女子的发髻如螺,美丽动人。
接下来的诗句“莫愁无恙,又几番、花下许经过”,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期盼,希望他能经常在花开花落的季节里来访。“暗记同车欢笑,娭视转流波”回忆起两人共享的快乐时光,女子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流转的情感。
“佳景蹉跎。岁华惊掷梭”则感叹时光匆匆,美好的景色和年华都在不经意间流逝,暗示了女子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执着。
“北鸿南燕信音讹”借北雁南飞的意象,表达通信的困难和音信的不确,进一步加深了女子的思念之情。“思君双鬓皤”写出女子因思念而憔悴,发白如霜。
“玉珰缄恨,问伊那回避,两如何”表达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她想知道为何对方避而不见,两人的关系究竟如何。最后,“漫赋求皇新操,良夜醉颜酡”写女子借酒浇愁,试图通过音乐来排解心中的苦涩,但“试声犹未和”则暗示了她的孤独和无法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女子的细腻描绘和环境的渲染,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孤独与期待,以及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青阳歌
君不见青阳之音高入云,飞扬直上凌苍旻。
低者沉吟落九渊,微茫断续如轻烟。
高下疾徐中音节,流商激徵鸣清角。
但看闪闪雕梁绕,不觉悠悠彩云歇。
我家童子六七人,学之为能得其真。
中有二子称奇特,低眉度曲如有神。
一颦一唱令人老,高台夜半千人吼。
问谁传者曰宋生,生身况出金陵道。
少年即向五陵游,北走碣石南并州。
将军帐下舞长剑,学士堂前歌白头。
一朝却从南海渡,时人乍见还惊顾。
唯有老夫爱新声,故令群儿齐学步。
学步是耶非,云胡忽告归。
江山千里隔,浩荡知音稀。
群儿空记来时调,嗟尔去后畴相依。
君不见五湖四海皆奇迹,五侯七贵多门客。
夜夜歌钟动四邻,岂无达者长相忆。
又不见青阳之歌歌烂漫,听来不觉神光焕。
人生得意须遇知,不独文章与仕宦。
《青阳歌》【明·林大春】君不见青阳之音高入云,飞扬直上凌苍旻。低者沉吟落九渊,微茫断续如轻烟。高下疾徐中音节,流商激徵鸣清角。但看闪闪雕梁绕,不觉悠悠彩云歇。我家童子六七人,学之为能得其真。中有二子称奇特,低眉度曲如有神。一颦一唱令人老,高台夜半千人吼。问谁传者曰宋生,生身况出金陵道。少年即向五陵游,北走碣石南并州。将军帐下舞长剑,学士堂前歌白头。一朝却从南海渡,时人乍见还惊顾。唯有老夫爱新声,故令群儿齐学步。学步是耶非,云胡忽告归。江山千里隔,浩荡知音稀。群儿空记来时调,嗟尔去后畴相依。君不见五湖四海皆奇迹,五侯七贵多门客。夜夜歌钟动四邻,岂无达者长相忆。又不见青阳之歌歌烂漫,听来不觉神光焕。人生得意须遇知,不独文章与仕宦。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71567c6ef30cde8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