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哉所弃儿,懊哉遂斩嗣。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至(bù zhì)的意思:不到最坏的地步;不会达到那种程度
弃儿(qì ér)的意思:弃儿指被父母或家庭抛弃的孩子,比喻被社会或他人遗弃、不受关注的人。
亲谊(qīn yì)的意思:亲密的友谊。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天道(tiān dào)的意思:指自然界的规律和道理,也指上天的旨意。
无知(wú zhī)的意思:指那些缺乏知识或者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常常不会有所顾虑,因为他们对危险或者困难一无所知。
至仁(zhì rén)的意思:指极其仁慈和宽容的品质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晋代名士邓攸在战乱中舍弃儿子,携侄子逃亡的故事。诗中充满了道德与人性的探讨,展现了邓攸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了侄子而抛弃自己亲生儿子的艰难抉择。
“携侄弃儿行”,开篇即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在逃亡过程中,邓攸选择了保护侄子,而放弃了自己亲生的儿子。这种选择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亲情的深刻理解。
“此心对天地”,表达了邓攸在做出这一决定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他对天地间正义与道德的考量。这句诗暗示了邓攸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内心经历了痛苦的道德冲突。
“追及树繫之,义至仁不至”,进一步描述了邓攸在逃亡途中,为了保护侄子,不得不将儿子遗弃在路边的情景。这里,“义”指的是对侄子的责任与保护,“仁”则可能暗指对儿子的爱与不舍。这句话通过对比“义”与“仁”的界限,凸显了邓攸面临的道德困境。
“天道岂无知,买妾遭亲谊”,诗人在此处借天道之口,表达了对邓攸行为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伦理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买妾”这一典故,进一步强调了邓攸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道德抉择的无奈与复杂性。
“伤哉所弃儿,懊哉遂斩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被遗弃儿子的深切同情与对邓攸后续命运的担忧。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邓攸决策的后果,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性、道德与命运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邓攸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体道德选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它不仅展现了个人在道德与亲情之间的挣扎,也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引人深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道光四年岁次甲申黄梅及三时无雨至六月十三日忽下大雨三寸欣喜欲狂因赋七律一首以志之
骤雨乘雷风满楼,霎时解脱万民愁。
碧空瀑布飞三岛,赤地恩膏遍九州。
水涨平坡烟树矮,浪生古渡桔槔浮。
欢声载道歌谁德,定卜田畴大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