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腥蛟出后,形瘦浪冲馀。
工语宁无玉,僧知忽有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象和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诗人以千古海门石为起笔之点,既映射出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彰显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超脱态度。"移归吟叟居"则是诗人将这块古老的石头搬到自己的居所,通过这种举动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接下来的"窍腥蛔出后,形瘦浪冲馀"描述了石笋周围环境的变迁。"窍腥"一词常用来形容水中的生物,这里可能指的是水中的蛔虫或其他水生动物,而"蛔出后"则是说这些生命在石笋之后出现,形成了一种时间先后的关系。"形瘦浪冲馀"则描绘了石笋被波涛冲击而变得愈发瘦削的景象。
诗中的"工语宁无玉,僧知忽有书"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工语"可能指的是工匠之言,"宁无玉"则表达了对物质财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僧知忽有书"则是说僧人突然间拥有了书籍,暗示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最后两句"好期仙者叱,变化向庭隅"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好期"意味着渴望或期待,而"仙者叱"则是对神仙境界的一种向往。"变化向庭隅"则描绘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在自己的院落中实现这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一锡南飞度碧空,宝坊遥在白云中。
定知门外青松树,别后新枝已向东。
铭旌前日别金台,故吏门生安在哉。
黄叶孤村荆桂老,青山连骑越香来。
人思旧德闻吹笛,鸟避新阡下啄苔。
欲了平生功德状,到时须打墓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