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登桂林宜楼和李帅柱间韵》
《登桂林宜楼和李帅柱间韵》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谁言南服远王畿面面青山总是诗。

桂后梅前正清淑,倚楼但觉九秋宜。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ēngguìlínlóushuàizhùjiānyùn
sòng / céngbǎi

shuíyánnányuǎnwángmiànmiànqīngshānzǒngshìshī

guìhòuméiqiánzhèngqīngshūlóudànjuéjiǔqiū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服远(fú yuǎn)的意思:服远指服从远方的人或事物,表示对远方的权威或力量的顺从和敬畏。

九秋(jiǔ qiū)的意思:指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就到了秋天。

面面(miàn miàn)的意思:形容事物全面、各个方面都有。

南服(nán fú)的意思:指南方的服饰,用来形容穿着华丽的衣服。

青山(qīng shān)的意思:指山脉或山岭,也可用来形容山色葱翠、景色美丽。

王畿(wáng jī)的意思:指国都、都城,也泛指国家的疆土。

倚楼(yǐ lóu)的意思:指倚靠在楼上,观察、观望或思考。

正清(zhèng qīng)的意思:清正廉明,公正无私。

总是(zǒng shì)的意思:始终如一,一直都是这样

翻译
谁说南方边陲远离京都,处处青山都能谱成诗篇。
正值桂花盛开梅花簇拥的时节,倚靠楼台只觉得秋天格外宜人。
注释
南服:古代对南方地区的称呼,这里指远离京都的地方。
王畿:古代指帝王直接管辖的区域,即首都及其周围地区。
桂后梅前:指秋季时分,桂花和梅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九秋:古时以农历九月为秋季的开始,泛指秋天。
鉴赏

诗人通过这首词,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艺术享受。"谁言南服远王畿,面面青山总是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周围环境的赞美之情,那些被认为遥远的自然景观,在诗人的眼中却是随处可见的诗意之源。

"桂后梅前正清淑"一句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桂花和梅花在不同的季节里交替盛开,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倚楼但觉九秋宜"透露出诗人对登高临远、独享秋意的喜爱,这里的"九秋"是指深秋,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也代表了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界的变化。

总体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桂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满江红.夏夜忆慎娟大姊

小雨初残,蕉窗外、炎威半歇。

试起捲、湘帘闲望,碧天如抹。

一树蝉声清冷露,满庭花影婵娟月。

最关情、栀子送清香,离愁结。封书字。空亲切。

思君意,难安贴。忆当年,绣阁相依时节。

秀句频敲元话好,瑶琴漫谱清音彻。

怅而今、云水隔千重,何能越。

(0)

临江仙.暮春怀六皆妹

烟柳丝丝青妥,风花点点红稀。怀君无绪启罗帏。

看它新燕子,仍向旧巢飞。

长日共拈彤管,闲时静理金徽。而今回首思依依。

春光看又尽,何日见清辉。

(0)

南歌子.病中对水仙

旭日开冰镜,微风暖玉柯。雪晴庭院喜春和。

可奈年衰心倦、病如何。梦醒莲筹促,愁深竹叶多。

盈盈无语助清歌。应信惊鸿仙□、乍凌波。

(0)

千秋岁.寄贺筠心大姊迁居

鹊喧莺语。仙眷初移府。人共乐,春长住。

烟霞辞故宅,鸾凤古新寓。

谁许见、玉楼绮户春深处。羽檄惊旁午。

明慧相扶助。戎马靖,奇勋著。

云龙声气合,鱼水英雄遇。

东阁外、扶摇直接朝天路。

(0)

捣练子.秋感

蛩咽露,燕惊秋。户牖绸缪事事忧。

试问此中方寸地,如何容得许多愁。

(0)

琐窗寒.春阴

弱雨难零,痴云不醒,积阴凝暮。

窗纱静掩,锁得篆烟成雾。

试销闲、西园漫游,探它春色藏何处。

看柳眉未展,桃腮犹敛,寂寥如故。频觑。溪边树。

剩几朵残梅,留人缓步。韶光似此,怎续池塘佳句。

问东君、因甚自迟,嫩姿只恐风易妒。

待明朝、放了新晴,著意匀红素。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王国维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纳兰性德 颜真卿 韦庄 皇甫冉 丘浚 程嘉燧 陈三立 薛能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杨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