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寒来觉骤,婪热避如流。
荞菜皆资润,豆禾未毕收。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夜晚的雨水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声、气温变化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诗人对畿内的关切之情。
首句“塞雨洒萧秋”以“塞雨”点明雨源,与秋季的萧瑟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接着,“繁声入夜稠”描述了雨声在夜晚的密集,渲染出夜晚雨景的宁静与深沉。通过“轻寒来觉骤”和“婪热避如流”,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雨后气温的骤降,以及人们对于炎热的迅速逃离,生动地刻画了雨后环境的变化。
“荞菜皆资润,豆禾未毕收”两句则转向对自然界的描写,通过“荞菜”和“豆禾”的生长状态,展现了雨水对农作物的滋养作用,同时也暗示了农事的繁忙与季节的更迭。最后,“怦怦萦远念,畿内得沾不”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畿内地区是否也享受到这场雨水的关切,体现了其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对国家社稷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雨夜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清代文人关注现实、心系苍生的一面。
达者推心兼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业继韦平后,家依昆阆间。
恩华辞北第,潇洒爱东山。
满室图书在,入门松菊闲。
垂天虽暂息,一举出人寰。
日没路且长,游子欲涕零。
荒城无人路,秋草飞寒萤。
东南古丘墟,莽苍驰郊坰。
黄云晦断岸,枯井临崩亭。
昔人竟何之,穷泉独冥冥。
苍苔没碑版,朽骨无精灵。
俛仰寄世间,忽如流波萍。
金石非汝寿,浮生等臊腥。
不如学神仙,服食求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