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满葵丘戍,民犹借一年。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时政宽松、民生安宁的景象。"已满葵丘戍,民犹借一年"表明农业生产丰收,仓廪充实,以至于连年积累的粮食尚且可以再供民间使用一年。"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则形象地说明税收宽缓,不至于过度榨取农民,即使是细微如葵草根的部分也不需刻意去获取。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描写的是官府库存丰富,仓廪之中粮食堆积如山,以至于不必频繁烹饪,而官方的厨房里也不常有炊烟升起,这都是因为物资充裕,无需急于使用。
最后两句"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则表现了诗人对当下没有能工诗歌的人才来继承和传承这份美好时光的遗憾,因此将这份珍贵的记忆和景象托付给未来,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这样的太平盛世。整首诗通过对物资丰富、民生安乐的描绘,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对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