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佛鉴和尚赞》
《佛鉴和尚赞》全文
宋 / 释子益   形式: 赞

雨过五峰,云横玉几。日面月面,只这便是

道是佛鉴,舌拄梵天。道非佛鉴,眉毛拖地。

更言两对君王,三奉诏旨。

看来元是阴平界上雍师波,谁不识你。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便是(biàn shì)的意思:表示事物一旦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就不再有其他变化。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梵天(fàn tiān)的意思:指佛教中的天界,也可用来形容非常高远的境界或者非常美好的事物。

奉诏(fèng zhào)的意思:按照诏令行事,遵守命令或指示。

君王(jūn wáng)的意思:指君主,也用来形容权力极大的人。

看来(kàn lái)的意思:表示根据所见所闻推测或判断,用以表示事实明显或显而易见。

眉毛(méi máo)的意思:指眉毛的形状、颜色等,也可引申为人的神态、情绪或气质。

五峰(wǔ fēng)的意思:指山峰高耸,形成五个峰顶。比喻事物高大、繁多。

阴平(yīn píng)的意思:指言辞阴险狡诈,不可信任。

玉几(yù jǐ)的意思:指人的脸色白皙如玉,容貌美丽。

月面(yuè miàn)的意思:指月亮的表面。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外表或表面。

诏旨(zhào zhǐ)的意思:指皇帝的命令和旨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子益所作的《佛鉴和尚赞》,通过对佛鉴和尚的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禅境和独特的风貌。诗人以雨过五峰、云横玉几的自然景象开篇,暗示佛鉴和尚如同山中高僧,清静无尘。"日面月面,只这便是",进一步强调他的内心澄明,如日月般明亮。

接下来,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佛鉴比作"道是佛鉴,舌拄梵天",形象地描绘出他深邃的佛法智慧和口才。然而,"道非佛鉴,眉毛拖地"又揭示了他谦逊低调,不以佛法自矜的品格。"两对君王,三奉诏旨"则展现了他在世俗权力中的地位和尊重,但这些并未改变他内心的清净。

最后,诗人以"看来元是阴平界上雍师波",将佛鉴比喻为阴平之地的雍师波,意指他深不可测,无人能及。"谁不识你"则是对佛鉴和尚广为人知和崇高的敬仰之情的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赞扬了佛鉴和尚的智慧、谦逊和威望,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独特风采。

作者介绍

释子益
朝代:宋

释子益(?~一二六七),号剑关,剑州(今四川剑阁)人。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初住隆兴府兴化寺。移住隆兴府云岩寿宁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福州西禅怡山长庆寺。三年卒。为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禅师法嗣。有《剑关子益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林希逸所撰序。 释子益诗,以辑自《语录》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
猜你喜欢

双双燕

楼台日暖,倒影池塘,动摇金碧。

阑干愁倚,垂杨无力。

门外青青草满,埋没尽、当时行迹。

争堪白昼迟迟,光射纱窗尘隙。陌上金鞍绣毂。

恨薄悻无端,五陵狂客。撩花惹柳,误煞锦屏琴瑟。

转眼匆匆九十。又红雨、桃溪狼藉。

愁眠雨过黄昏,一梦等闲抛掷。

(0)

临江仙

记得秋期逢七夕,绿阴犹嘒残蝉。

针楼瓜果正当筵。一痕云际月,刚是近初弦。

乞得星娥今夕巧,綵丝穿睹谁先。

桐梢一抹锁苍烟。露华凉似水,谁画此时天。

(0)

满江红.西湖咏古十首·其九南屏济癫

金粟前身,认得是、飞来峰石。

又听到、数声茶板,南屏挂锡。

千世界中开宝地,一袈裟里笼山色。

醉模糊、打破者谜团,东西壁。断尾后,螺还碧。

焦尾后,鱼还白。算放生湖水,主人功德。

玉板新禅参笋疏,银床古井邻香积。

正斜阳、几杵暮钟敲,红尘隔。

(0)

洞仙歌

生逢花诞,祝花枝长好。一现昙花太娇小。

看双鸦髻子,剪翠衫儿,图画里、认得那回花貌。

外家妆阁伴,慧绝生怜,玉镜台曾下温峤。

绣到紫姑鞋,虬箭丁丁,痛隔夜、兰芽催早。

趁不断天风、梦痕圆,又回首仙山,碧桃红了。

(0)

西江月

硾碧偏多样子,砑红也费工夫。何如鸦嘴斸金锄。

种出凉蕉万树。题叶新诗遍写,擘窠大字横书。

云烟挥洒日无虚。倦听绿天风雨。

(0)

江城梅花引

黄昏无语把金卮。正愁时。耐回思。

记得当年,此夕坐填词。

依旧玉阶凉似水,倚横笛,但声声、唱柳枝。柳枝。

柳枝。一丝丝。力不支。风又筛。

瘦也瘦也,瘦不过、近日腰肢。

谁道秋来,心事没人知。

自有娟娟帘外月,长照我,晚妆残、夜卧迟。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岑徵 释清远 宋无 顾逢 王行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