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犹香废苑,石莫话前生。
壁上苔栖墨,廊间雨坏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崇国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入寺稀人识,僧雏尽老成。”开篇即点出寺中环境清幽,少有人迹,只有老成的僧侣在其中修行。这里的“僧雏”并非指幼小的僧人,而是指那些已经修成正果的老僧,他们如同寺院的守护者,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净土。
颔联“花犹香废苑,石莫话前生。”进一步渲染了寺院的静谧与历史的沉淀。即使曾经繁华的废园中,花朵依然散发着香气,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古老的石头沉默不语,它们见证了无数的岁月更迭,却无法述说自己的前世今生。
颈联“壁上苔栖墨,廊间雨坏楹。”描绘了寺院内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墙壁上的青苔与墨迹相映成趣,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痕迹;廊间的木柱被雨水侵蚀,透露出岁月的沧桑。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尾联“春衣能几日,又复过清明。”将话题转向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春天的衣服还能穿几天呢?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这句话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崇国寺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自然、历史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昔人思避世,惟恐不深幽。
禽庆潜名岳,鸱夷漾钓舟。
顾余知止足,所乐在归休。
不似寻山者,忘家恣远游。
争路忽摧车,沈钩未得鱼。
结交唯我少,丧旧自君初。
谏草文难似,围棋智不如。
仲宣新有赋,叔夜近无书。
地闭滕公宅,山荒谢客庐。
歼良从此恨,福善竟成虚。
酿酒多同醉,烹鸡或取馀。
阮咸虽永别,岂共仲容疏。
少年趋盛府,颜色比花枝。
范丐非童子,杨修岂小儿。
叨陪丈人行,常恐阿戎欺。
此去云霄近,看君逸足驰。
逢君惠连第,初命便光辉。
已得群公祖,终妨太傅讥。
路长人反顾,草断燕回飞。
本是江南客,还同衣锦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