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呈李惟学山长·其二》全文
- 翻译
- 用黄金铸成的瓢,声音却已消失
磨砺石头刻成碑文,字迹也已模糊不清
- 注释
- 蠡:古代一种瓢,这里比喻文献或记载。
泯:消失,指声音不再发出。
磨石为碑:用石头雕刻碑文。
漫:模糊,不清晰。
万形:各种形态,指世间万物。
五化:五行变化,古人认为万物皆可归于五行(金、木、水、火、土)。
烬馀:灰烬残留,比喻残存的文献或历史痕迹。
方策:古代的竹简或木牍,泛指书籍文献。
更长存:仍然长久保存下来。
- 鉴赏
这首诗是王奕的《五绝呈李惟学山长(其二)》,创作于宋末元初。王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在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与内在情感的深刻表达。
“铸金为蠡声犹泯,磨石为碑字亦漫。”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工物品的脆弱。古人常用“铸金”来形容精美绝伦之物,而这里将其比喻成“蠡声”,意指即使是最为坚固和珍贵的金属制品,在岁月流转中也会变得破旧不堪,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与此同时,“磨石为碑”则表明了时间对物质的侵蚀力,即便是坚硬如石的碑文,也在不断的风化作用下变得模糊难辨。这两句诗勾勒出的是时间无情,万事皆空的意境。
“杂杂万形归五化,烬馀方策更长存。”这两句则抒发了宇宙万物终将回归自然,而人类智慧和精神财富却能超越时空,恒久流传。这里的“五化”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而“烬馀方策”则是比喻智慧和文化遗产,即便是在物质毁坏之后,精神层面的东西依然能够长存。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通过对自然之美与人间智慧永恒性的咏叹,王奕以其特有的哲思和艺术手法,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赋得月照冰池
皓月方离海,坚冰正满池。
金波双激射,璧彩两参差。
影占徘徊处,光含的皪时。
高低连素色,上下接清规。
顾兔飞难定,潜鱼跃未期。
鹊惊俱欲绕,狐听始无疑。
似镜将盈手,如霜恐透肌。
独怜游玩意,达晓不知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