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柏梁(bǎi liáng)的意思:形容文章或演讲的才华出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方朔(fāng shuò)的意思:指人才出众,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风尘(fēng chén)的意思:指人在纷繁世事中历尽风雨、沧桑变化后依然保持坚强、不屈的品质。
和光(hé guāng)的意思:和光指和谐共处,互相友好。
疾苦(jí kǔ)的意思:疾苦是指痛苦、苦难、艰辛。
客礼(kè lǐ)的意思:客人的礼节
梁台(liáng tái)的意思:指高大的台梁,也比喻有才能的人。
那须(nà xū)的意思:指事情或行为需要经过一定的条件或环境才能实现。
褰帷(qiān wéi)的意思:指揭开帷幕,揭示真相。
往事(wǎng shì)的意思:过去的事情或经历
仙才(xiān cái)的意思:指非凡的才华和能力,超越常人的天赋和技艺。
意远(yì yuǎn)的意思:意思深远,思想高远。
元龙(yuán lóng)的意思:指最初的龙,比喻祖先或者开创事业的人。
柏梁台(bǎi liáng tái)的意思:指人的才智和品德超群,如同柏树和梁木一样高大挺拔。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即事(其三)》。诗中描绘了一位看似傲慢实则深藏不露的人物形象,他与世俗格格不入,却有着超凡脱俗的才华与志趣。诗中通过对比元龙(三国时期名士,以豪迈自居)的客礼之重与这位人物的淡泊名利,以及方朔(汉代文学家,以诙谐机智著称)的仙才之高,进一步凸显了其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才情。
“懒嫚终疑傲,和光意远哉。”开篇两句,诗人以“懒嫚”形容其人看似懒散傲慢的外表,实则内里深藏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光”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意为与世无争、混同于世俗,但又不失其深远的志向与智慧。这两句诗巧妙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两面性,既显其孤高自许,又见其深沉内敛。
“元龙无客礼,方朔有仙才。”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元龙的客礼之重与方朔的仙才之高,进一步强调了这位人物的独特之处。元龙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士,以其豪迈的气度和对宾客的尊重而闻名;而方朔则是汉代文学家,以其诙谐机智和超凡的才华著称。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将这位人物与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相联系,既展现了其个性的鲜明,也暗示了其在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疾苦褰帷过,风尘领郡来。”这两句描绘了这位人物深入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同时也展现了其在政治上的担当与作为。他不仅关注百姓疾苦,还亲自深入民间了解情况,体现了其亲民爱民的情怀。同时,“风尘领郡来”一句,既指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与责任,也暗含着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
最后,“那须论往事,作赋柏梁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敬仰之情,认为无需过多讨论其过去的功绩与事迹,只需通过创作来纪念与赞美。柏梁台,原为汉武帝所建的宴会场所,此处借以象征高雅的艺术创作与文化盛事。这不仅是对人物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境界的高度赞扬。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一位看似傲慢实则深藏不露的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非凡的才华以及高尚的品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相联系,既展现了人物的个性魅力,也传达了诗人对其的深刻敬仰与赞美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九月六日泛舟航村而舟人不审误抵道场之麓越二日登焉因过何山谩赋一首
千岩矗空濛,一水还葱茜。
寺从驯虎立,山作盘龙转。
嗟予千里来,适此十年愿。
初拿莲叶舟,误逐桃花片。
重携九节筇,上尽百结线。
阴崖滴翠寒,竹韵含风战。
树色争烟霏,泓甃靡旱暵。
载窥窣堵尖,平视苍狗变。
楼阁撑山光,城郭瞰波面。
未觉髀肉酸,先苦银海眩。
晚寻小溪曲,更得何山便。
平畴翠浪涌,返照金色现。
回首笑月亭,消息真已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