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笔力(bǐ lì)的意思:指写作或书法的技巧和能力。
尘外(chén wài)的意思:指远离尘世纷扰的安静和宁静。
淡泊(dàn bó)的意思:指人心胸宽广,不贪求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
酒徒(jiǔ tú)的意思:指沉迷于酒的人,形容酗酒成性的人。
绝唱(jué chàng)的意思:指最后一曲,也指最后一次精彩表演或者最后一次杰出的作品。
苦惜(kǔ xī)的意思:痛惜、心疼。
老去(lǎo qù)的意思:指人年纪渐长,年老体衰。
冥搜(míng sōu)的意思:冥搜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在黑暗中摸索、寻找。形容没有线索或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盲目的搜寻。
勤苦(qín kǔ)的意思:勤奋努力,辛勤劳作
三苏(sān sū)的意思:指三位苏姓的文学家,即苏轼、苏洵和苏辙,合称为“三苏”。也用来形容文学家或学者的集合。
少年(shào nián)的意思:指年纪轻的男孩子或青年人。
诗债(shī zhài)的意思:指人们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债务。
外学(wài xué)的意思: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惟思(wéi sī)的意思:思念;想念
五湖(wǔ hú)的意思:指泛指全国各地、世界各地。
虚无(xū wú)的意思:没有实际内容或意义的空虚状态。
- 翻译
- 年轻时勤奋刻苦珍惜时间,年老后只想泛舟江湖。
已在山林中甘于平淡,更在尘世之外学习空无。
饮酒的朋友逐渐减少,诗债却可能隔年累积。
尽力想要创作出新的佳作,可惜笔力不如同辈三苏。
- 注释
- 少年:指年轻的时期。
勤苦:勤劳刻苦。
惜:珍惜。
三馀:指闲暇时间,古人称冬日三余:冬夜、阴雨天和夏昼。
老去:年老的时候。
泛五湖:泛舟江湖,比喻隐居或退隐生活。
甘淡泊: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尘外:世俗之外,超脱尘世。
虚无:指超越世俗的空灵境界。
酒徒:常饮酒的人。
渐觉:逐渐感到。
隔岁逋:隔年未还的债。
冥搜:深入思考,苦心创作。
赓绝唱:续写绝唱,指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笔力:写作的才情和力量。
似三苏:比得上宋代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兄弟。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名为《再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命态度和艺术追求的抒情诗。
“少年勤苦惜三馀,老去惟思泛五湖。”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青春时期辛勤学习、珍惜光阴的回忆,以及到了老年时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思考。这里的“三馀”通常指的是古代学者必须掌握的儒家经典《易》、《书》、《诗》,而“五湖”则是泛指广阔的水面,可能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宽广。
“已向林间甘淡泊,更从尘外学虚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禅宗哲理的追求。这里的“林间”代表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甘淡泊”则是对这种生活的享受和满足。而“更从尘外学虚无”则显示出诗人对于佛家“空”的哲学概念的探索,寻找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心灵境界。
“酒徒渐觉随年减,诗债还应隔岁逋。”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随着年龄增长,对于饮酒和文学创作热情逐渐减退的情景。这里的“酒徒”是指诗人以往好客、饮酒豪迈的一面,“诗债”则可能是指未完成的诗篇或对朋友间互相唱酬的承诺。
最后两句“强欲冥搜赓绝唱,苦无笔力似三苏。”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技术上的不满。这里的“冥搜”意指深入探索,“赓绝唱”则是希望能够创作出超越前人的杰作。而“苦无笔力似三苏”则表示诗人虽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但却感到自己的才华无法与历代文学巨匠——如苏轼(苏东坡)等“三苏”相比,表达了一种自谦和对文学巅峰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生活阶段和心灵追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禅学以及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