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边画(biān huà)的意思:一边画,一边想。形容思维敏捷,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或思考。
波兰(bō lán)的意思:指事物变得光亮、明净、澄明。
分鼎(fēn dǐng)的意思:指权力分散,争权夺利。
后患(hòu huàn)的意思:后患无穷意指做事不慎重、不考虑后果,导致事后产生无尽的麻烦和困难。
虎口(hǔ kǒu)的意思:虎口指的是虎的嘴巴,成语中表示危险、困难的境地。
华离(huá lí)的意思:指人才离散、分散。
瓯脱(ōu tuō)的意思:形容人才或技艺出众,超群出众。
强食(qiáng shí)的意思:指强者吃弱者的现象,形容强权者欺压、侵占弱者。
人人(rén rén)的意思:指每个人都具备某种特质或状态。
三分(sān fēn)的意思:指将事物或情况分为三个部分,表示平分或分配。
十字(shí zì)的意思:指交叉的两条直线或道路,也可指交叉的形状。
天竺(tiān zhú)的意思:指印度,也用来形容远方或外国。
无边(wú biān)的意思:没有边界,无限广阔。
与天(yǔ tiān)的意思:与天指与天地自然相通、与天和谐共处。
- 鉴赏
此诗《书愤(其五)》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忧虑和愤慨。诗中以“弱肉供强食”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弱者在强者面前的无力与危险处境,隐喻了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接着,“人人虎口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危险性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在潜在的危机之中。
“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国土被分割、文化被破坏的严重后果。这里的“瓯脱”指的是边界,暗示国家领土的丧失;“华离”则指文化的分离或消失,反映了文化认同的断裂。
“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两句,运用典故,暗指国家分裂和权力的争夺。其中,“三分鼎”源自三国时期,比喻国家分裂为三;“十字旗”可能象征着权力的冲突与对抗,暗示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最后,“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引出对未来的担忧。这里提到的“波兰”和“天竺”(即印度),可能是借指当时或未来其他国家可能遭遇的类似困境,强调了这种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晚清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董都官登城南楼
危楼百尺据城堧,徙倚浑疑到紫烟。
卑湿岂愁梅雨地,清和尤喜麦秋天。
一川晚照飞孤鹜,满袖薰风听杜鹃。
乡思摇摇白云外,官拘唯幸际尧年。
早发承甫馆寄登州待制
水亭潇洒离尘开,一醉扁舟载月回。
马首西归怀底事,只随晓日望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