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谒和圣柳下惠墓》
《谒和圣柳下惠墓》全文
清 / 缪公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展季坟前歧路多,村童笑指此间过。

士存抔土争王贵,人沐遗风识圣和。

柳外轻烟牧笛,洲边细雨渔蓑

双槐墓道盘根大,十万龙蛇护呵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此间(cǐ jiān)的意思:指现在、目前、此时此地。

村童(cūn tóng)的意思:指农村中的孩子,也可比喻为天真无邪、纯真无邪的人。

护呵(hù hē)的意思:指对人非常关心和保护。

龙蛇(lóng shé)的意思:指有权势和能力的人物,也用来形容权谋勾心斗角的场面。

墓道(mù dào)的意思:指死亡的道路或通往坟墓的道路。

牧笛(mù dí)的意思:指牧人吹奏的笛子,比喻对牧业或农业耕种等工作的熟悉和精通。

盘根(pán gēn)的意思:形容事物纷乱复杂,错综复杂,难以解决。

歧路(qí lù)的意思:指道路分岔,选择困难,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轻烟(qīng yān)的意思:指烟雾轻盈、缭绕的样子,也形容事物轻飘飘的样子。

十万(shí wàn)的意思:指数量众多,形容数量非常庞大。

细雨(xì yǔ)的意思:细小的雨点

遗风(yí fēng)的意思:指过去的风尚、习俗、传统等在现在仍然存在或保留下来的痕迹。

渔蓑(yú suō)的意思:比喻做事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

展季(zhǎn jì)的意思:展览的季节或时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圣贤柳下惠墓地的拜谒之情,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的交织,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首联“展季坟前歧路多,村童笑指此间过。”以“展季”暗指柳下惠,点明墓地所在,同时以“歧路多”与“村童笑指”形成对比,既展示了墓地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也透露出后世对先贤的怀念与敬仰。

颔联“士存抔土争王贵,人沐遗风识圣和。”将墓地的抔土与先贤的遗风相联系,表达了士人对先贤的尊崇与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先贤的道德风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同王贵一般珍贵。

颈联“柳外轻烟归牧笛,洲边细雨隐渔蓑。”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如轻烟、牧笛、细雨、渔蓑,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古代的田园生活之中,进一步烘托了墓地的静谧与庄重。

尾联“双槐墓道盘根大,十万龙蛇效护呵。”以“双槐”象征墓道两旁的守护者,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墓地的环境,也寓意着先贤的精神如同龙蛇般守护着这片土地,保护着后世的道德与文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柳下惠墓地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先贤的深切缅怀,也蕴含了对道德风范传承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拜谒之作。

作者介绍

缪公恩
朝代:清

缪公恩(1756-1841),汉军正白旗,沈阳人。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楳澥,别号兰皋。缪公恩家世代为官,曾随父亲宦游江南近20年,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喜交文人雅士。北归盛京后,即以诗画自娱。他50岁时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后主讲沈阳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在沈阳书院留学的朝鲜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多在朝鲜文人中享有威望,仍念念不忘缪公恩的教诲之恩。朝鲜贡使到沈阳有不识缪兰皋先生者,则引为缺憾。缪公恩的诗作编入《梦鹤轩梅澥诗抄》,收诗两千八百余首。可惜收到《辽海丛书》中时仅存四卷六百余首。
猜你喜欢

送翁十赴举

今年科诏下,颇亦动山情。

丹灶留云守,书装冒热行。

卜知三命胜,业擅一经明。

倘赴琼林宴,能诗旧有声。

(0)

东门野兴

偶尔行坰野,何曾载酒觞。

草长难望远,树密易寻凉。

月子闻吴唱,渔翁爱楚狂。

还听路人说,□□□□□。

(0)

兴庆池禊宴

月标元巳乐嘉辰,兴庆烟波涨晓津。

宴集幸联台衮坐,风流仍继禊堂春。

兰亭事古成遗迹,华萼楼空委路尘。

歌吹满船花夹岸,酒帘无处不留人。

(0)

拟古·其八

促装何喧喧,西笑都门道。

出门何所见,王孙媚春草。

绿鬓仍朱颜,未信人间老。

去去谨勿迟,功名苦不早。

君看郭令公,书二十四考。

丈夫自足珍,珠金何用宝。

(0)

论语绝句·其四十

看来商颂继关雎,乱训为终始是初。

试把初终篇较取,洋洋风雅岂为虚。

(0)

惜奴娇

光阴奇。扶桑宫里。日月常昼,风物鲜明可爱。

无阴晦。大帝频銮于瑶池。朱阑外,乘凤飞。

教主开颜命醉。宝乐齐吹。尽是琼姿天妓。

每三杯,须用圣母亲来揖。

异果名花几千般,香盈袂。意欲归。却乘鸾车凤翼。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陈封怀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