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信静时非境静,从知观处是心观。
《静观堂十偈·其一》全文
- 注释
- 静观:静静地观察,也指内心平静地看待事物。
两重关:比喻两个重要的阶段或层次。
无静无观:不论是否处于宁静或观察的状态。
总一般:实际上是一致的,没有区别。
须信:必须相信。
非境静:并非环境的静寂。
从知:从理解中。
心观:内心的观察,即心灵的洞察。
- 翻译
- 静静观察,穿透双重层面
无论是静还是观,其实并无分别
-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汪晫之手,收录于其作品集《静观堂十偈》中。诗中的“静观”指的是内心的安宁与深刻的观照,它是修身养性、悟道的一个过程。在第一句“静观打透两重关,无静无观总一般”,诗人表达了通过静心观照,可以穿越世间种种障碍,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两重关”象征着内在与外在的各种束缚,而“无静无观总一般”则强调了在没有静心和观照的情况下,一切都显得平凡而缺乏深度。
第二句“须信静时非境静,从知观处是心观”,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静,是一种内心的清澈与宁静,而非外界环境的安静。同时,“从知观处是心观”则阐述了观照的本质,是通过心灵来进行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内心修养与精神世界探索的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岩豅寺
山疑梦里槐安国,僧住壶公小隐天。
门横一水与世隔,不知鱼鼓今几年。
真人阴崖结茅屋,大千世界一粒粟。
佛言芥子纳须弥,我亦来寻赞公宿。
六丑
自清明过了,渐柳底、莺梭慵掷。
万红御风,飘飘如附翼。锦绣陈迹。
障地香尘暗,乱蜂似雨,漫冶游南国。
兰襟缥缈辞湘泽。马迹郊原,燕泥巷陌。
伤春为花深惜。叹芳菲薄幸,容易疏隔。庭闲人寂。
空馀芳草碧。梦里惊春去,如瞬息。长安市上狂客。
为桃源解佩,醉浓欢极。无心整、雾襟烟帻。
惊回处,断雨残云倦倚,画阑干侧。
相思恨、暗度流汐。更杜鹃、院落黄昏近,谁禁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