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聂 侍 郎 领 客 观 园 林 之 胜 饮 中 出 示 名 贤 书 画 宋 /戴 复 古 烈 士 家 风 从 橐 尊 ,时 容 野 客 上 朱 门 。如 登 东 观 图 书 府 ,又 似 西 岩 水 竹 村 。自 以 一 闲 销 日 月 ,谁 知 万 虑 满 乾 坤 。诸 公 衮 衮 成 何 事 ,不 若 花 前 对 酒 樽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若(bù ruò)的意思:不如,不及,不及格
从橐(cóng tuó)的意思:从橐意为跟随别人,依附他人的权力和地位,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登东(dēng dōng)的意思: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拼命奋斗、努力进取。
东观(dōng guān)的意思:以东方思维和观念来看待或评价事物
对酒(duì jiǔ)的意思:一起喝酒,共饮美酒。
风从(fēng cóng)的意思:风从是指风势来自某个方向,也用来形容某种现象的发生或某种行为的起因。
公衮(gōng gǔn)的意思:指人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不为私利所动。
衮衮(gǔn gǔn)的意思:形容声音洪亮、有威严。
何事(hé shì)的意思:表示问原因,询问事情的缘由。
家风(jiā fēng)的意思:
◎ 家风 jiāfēng
[family style;family tradition]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
习其家风。——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酒樽(jiǔ zūn)的意思:指酒坛子或酒壶,比喻家庭中和睦、幸福美满的景象。
烈士(liè shì)的意思:指为国家、民族、正义事业等英勇牺牲的人。
乾坤(qián kūn)的意思:指天地宇宙,泛指世界万物。
前对(qián duì)的意思:指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紧接着前面的另一事物,前后相继。
日月(rì yuè)的意思:指时间的长久或长远,也可表示情感的深厚或事物的永恒。
士家(shì jiā)的意思:士家指的是士人家庭,也可以泛指有文化修养的人家。
书府(shū fǔ)的意思:指大量的书籍积累,也可以指书院或图书馆。
水竹(shuǐ zhú)的意思:水竹是指竹子在水中生长,形容人的品性纯洁高尚,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
图书(tú shū)的意思:指书籍、图书馆等与书有关的事物。
万虑(wàn lǜ)的意思:形容忧虑繁多,心事重重。
销日(xiāo rì)的意思:指太阳落山,天色暗淡。
野客(yě kè)的意思:指在野外行走的客人,比喻不按常规生活的人。
诸公(zhū gōng)的意思:指众多的人,多用于称呼群体中的人们。
竹村(zhú cūn)的意思:指清静幽雅的居住环境或乡村景色。
朱门(zhū mén)的意思:指高门大户、富贵之家。
图书府(tú shū fǔ)的意思:指大量的书籍,比喻知识渊博或藏书丰富的地方。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戴复古所作,题为《聂侍郎领客观园林之胜饮中出示名贤书画》。诗中表达了对高尚节操和士人风度的赞美,以及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首句“烈士家风从橐尊”赞扬了聂侍郎家族的高尚品格,接着“时容野客上朱门”暗示其待人接物的豁达与雅量。诗人将园林比作“东观图书府”,象征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又以“西岩水竹村”形容其环境清幽,如同隐逸之所。
诗人感叹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消磨时光,“自以一闲销日月”,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然而,他并未完全忘却世事,深知“万虑满乾坤”,表明内心仍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最后,他以反问的方式表达对官场纷扰的质疑:“诸公衮衮成何事,不若花前对酒樽。”意思是说,众多官员忙碌于政务,不如在美景中饮酒赏画,享受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园林胜景和饮酒赏画的场景,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简朴生活的推崇,以及对官场浮躁的批评。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春歌
时光如箭递相催,三春竟过夏方来。
红英渐落幽三径,绿叶初肥映翠苔。
太息劳生同若梦,四十年华轻断送。
譬如朝露最伤情,且趁年光免嘲弄。
阳和布泽满丘墟,黄鸟声啼自卷舒。
闻声自可娱清昼,何必嗟嘘向敝庐。
独念须眉惊渐老,事业无成悲潦倒。
旷志深沉似碧潭,孤情磊落如芳草。
惜春还作送春游,片刻风光未易酬。
妙绪清言成韵会,飞觞举盏涤离愁。
良会弗长随往迹,转盼须臾即宿昔。
古人秉烛非清狂,吾辈好把时光惜。
咏芦
高致想江湖,当庭植小芦。
清风时自至,绿竹兴何殊。
溉灌情偏重,琴尊赏不孤。
朗吟应有趣,潇洒十馀株。
被命行田未半而羽书至造砦者万别驾其逼方甚继复有闻
冷火不再然,事成难重言。
我苦不惮烦,兴言念丘园。
丘园未得归,行田县西原。
暑雨沾我衣,莱芜绊我辕。
熊罴百万众,未易轻营屯。
东征到洪道,折柳临津门。
峨峨凤皇台,墟吴际荒村。
南湖湛沦漪,㵿渺波澜翻。
路回溪谷间,子规叫烦冤。
流血良自悲,谁念望帝魂。
不羞五斗腰,折支别驾尊。
松门故乡类,去路驰且奔。
羽书如流星,万室崇屏藩。
荒凉旧村氓,亿兆不一存。
哀声听杜宇,侧耳心昏昏。
山泽久已竭,职死何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