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洛多名寺,西来第几灯。
一庵山月净,孤磬阁云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安国寺与亮上人相聚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禅意。首句“东洛多名寺,西来第几灯”以对比手法开篇,既点出了安国寺位于东洛的地理位置,又通过“第几灯”暗示了寺庙的庄严与灯火的指引作用,仿佛是通往心灵深处的明灯。接下来,“一庵山月净,孤磬阁云层”两句,将画面转向了月夜下的庵房,月光如洗,清静无尘,孤磬声悠扬,似乎与云层交织,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答偈容长揖,谈诗傍曲肱”则展现了诗人与上人之间的交流,通过“答偈”和“谈诗”,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也表现了文人雅士之间的默契与情感的交融。最后,“双林如许住,还约虎溪僧”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居住,并且期待再次与虎溪僧相遇,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下寺庙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与上人的交流互动,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中禅意与诗情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思的作品。
心准手停不得语,始见吴娘今越女。
天人冥接裁半方,晴摇香络风轻举。
避风亦复畏日色,待倚绣床徐拂拭。
大士幻身藏指尖,一丝飘断一丝黏。
小声低咒灵未答,敛容内向愁纤纤。
缘兹一意催成幅,秽不能留香并触。
何如静女自收藏,结取慈情照眉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