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黔 中 书 事 唐 /许 彬 巴 蜀 水 南 偏 ,山 穷 塞 垒 宽 。岁 时 将 近 腊 ,草 树 未 知 寒 。独 狖 啼 朝 雨 ,群 牛 向 暮 滩 。更 闻 蛮 俗 近 ,烽 火 不 艰 难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巴蜀(bā shǔ)的意思:指蜀地,古代巴国与蜀国的合称,泛指巴蜀地区。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艰难(jiān nán)的意思:形容事情困难,不容易完成。
将近(jiāng jìn)的意思:接近,差不多
蛮俗(mán sú)的意思:形容言行粗鲁、没有修养,不合礼仪规范。
穷塞(qióng sāi)的意思:指经济困窘,生活贫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水南(shuǐ nán)的意思:指南方的水流,比喻事物顺利发展、兴旺繁荣。
岁时(suì shí)的意思:指一年的季节和时节。
向暮(xiàng mù)的意思:向晚,日暮,天色渐渐暗下来。
- 注释
- 巴蜀: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古时称为巴蜀。
水南:泛指江南地区,这里特指巴蜀地区的江南。
塞垒:边疆的堡垒或防御工事。
岁时:季节,时节。
近腊:接近腊月,即农历十二月。
草树:草和树木,泛指自然界的植物。
未知寒:还没有显现出冬天的寒冷。
独狖:单独的猿猴,狖是一种猿类动物。
朝雨:早晨的雨。
群牛:一群牛。
暮滩:傍晚时分的河滩。
蛮俗:蛮族的风俗,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不艰难:不是艰难的情况,可能指相对和平。
- 翻译
- 在巴蜀之地的江南边,山岭尽头是广阔的边塞堡垒。
时节快要到腊月了,花草树木却还未感知到寒冷。
清晨的雨中只有猿猴在孤独地啼叫,傍晚时分群牛走向河边的沙滩。
听说接近蛮族的风俗地,那里烽火信号并不意味着艰难险阻。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特色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开篇两句“巴蜀水南偏,山穷塞垒宽”勾勒出一个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边陲之境,水流在南方蜿蜒,山势逶迤连绵,给人以辽阔和封闭的感觉。
接下来的“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则是季节感言,岁末将至,但由于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故草木尚不知冬日的严寒。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时间流转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共鸣。
“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中的“狖”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动物,它们在清晨的细雨中发出啼响的声音,而“群牛”则悠然自得地向着傍晚时分的岸滩前行。这两句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对自然界静谧而又充满生机场景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中“蛮俗”指的是边疆地区的民族风情,而“烽火不艰难”则暗示了边塞地区虽然偏远,但战争讯息传递并不困难。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边地民情和军事通讯状况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思索,以及他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诸贞壮南归
晨鸡告熹微,夜铎响不敌。
南街动役车,乱起在朝夕。
十年子不来,去欲万里息。
梗修江浦驾,邅回汉皋驿。
河冰宵始合,川树绿犹积。
栖栖天下事,皇皇行路客。
风尘不共聚,湖山乱无极。
闵予说诗书,欲归失乡国。
老作幕府宾,愿子盍家食。
今归良足欣,残贼阻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