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静闻空籁,情高梦九霄。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春潮(chūn cháo)的意思:形容事物蓬勃发展的势头或气势如潮的景象。
从兹(cóng zī)的意思:从现在开始;从此以后
房生(fáng shēng)的意思:指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
居士(jū shì)的意思:指居住在寺庙或道观里的人,也可泛指在家修行的人。
江水(jiāng shuǐ)的意思:指江河水流,多用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九霄(jiǔ xiāo)的意思:形容非常高远,极其广阔。
灵宝(líng bǎo)的意思:指聪明才智出众,有着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能力。
梦九(mèng jiǔ)的意思:指梦境中的九天仙境,形容美好的梦幻世界。
脱屣(tuō xǐ)的意思:脱去鞋子上的泥土或污垢,比喻去除身上的污秽或不良习气。
小山(xiǎo shān)的意思:指小而不起眼的山,比喻平凡、不起眼的人或事物。
夜气(yè qì)的意思:指夜晚的气候或气氛。
云房(yún fáng)的意思:指云彩般的房屋,形容房屋高耸、巍峨壮丽。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隐士吴山人的场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首句“脱屣吴居士”,以“脱屣”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表达了对吴山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敬仰。接着,“寻君江水遥”一句,通过“江水遥”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寻访过程中的距离感,也暗示了隐士生活与尘世的隔绝。
“云房生夜气,薜牖散春潮。”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隐居之所的环境,夜晚云雾缭绕的房间中似乎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而春日的潮水则在窗户边轻轻散开,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象。这里运用了“云房”、“夜气”、“薜牖”、“春潮”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景,也暗含了诗人内心对宁静、超凡境界的追求。
“榻静闻空籁,情高梦九霄。”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体验。在寂静的榻上,可以听到空旷的自然之声,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平静、超脱心境的体现。而“情高梦九霄”则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更高远境界的向往,以及与吴山人精神层面的共鸣。
最后,“从兹毕灵宝,不赴小山招。”这两句总结了诗人此次探访的感悟。通过这次访问,诗人仿佛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宝藏(“灵宝”),决定不再被世俗的诱惑所吸引(“不赴小山招”),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心灵世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心灵之旅,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精神超越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正德二年元日日食
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
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
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
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
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
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
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
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
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
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
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
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
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
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
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
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
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
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
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
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
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
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
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
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正德二年元日日食》【明·王缜】正德二年春,正月上元日。太阳行近西,圆光渐亏蚀。初惊月上弦,复讶晦还魄。天道虽云幽,人事讵为得。曾是妾乘夫,曾是臣抗极。曾是佞倖昌,曾是蛮夷猾。曾是我谏官,匡救乏忠赤。曾是太史氏,美恶失真实。曾是心膂病,调燮未有力。曾是股肱惰,依违怠若职。曾是执法偏,冤枉无与直。曾是支度费,箕敛事掊尅。曾是土木兴,居者未有室。曾是干戈縻,行者未得息。曾是风俗颓,教化未扶植。曾是纲纪沦,激扬未严密。曾是正直疏,鸣凤多摈斥。曾是谗邪显,燕石作圭璧。曾是牧伯轻,承宣亦壅塞。曾是郡令虚,孤寡不遑恤。百度苟无愆,群沴何能入。挝鼓徒尔喧,大书宜直笔。所以我作歌,反己先自责。告尔百君子,秉心同汲汲。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4467c6d8d520d00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