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以杜康台为题,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首句“逐鹿群雄姓几埋”,借用“逐鹿”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历史上众多英雄豪杰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激烈斗争的场景,最终他们的姓名或功业都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接下来,“杜君何得尚存台”则将话题转向具体的杜康台,提出疑问: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杜康台能够留存至今,成为后人追忆与凭吊的地方?这种对比,凸显了自然与历史的永恒与短暂。
“醉乡另有乾坤在,那见糟丘付劫灰。”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指出,在杜康台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仿佛另有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世界——“醉乡”。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而“糟丘付劫灰”则是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叹,意味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事物,最终都将化为灰烬,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历史永恒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不朽价值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杜康台这一具体意象,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哲学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历史进程以及个人命运的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雨中自秘书省访王三侍御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侍御任集贤校书及升柏台又与秘阁相对同院张学士亦余特厚故以诗赠之
共怜独鹤青霞姿,瀛洲故山归已迟。
仁者焉能效鸷鹗,飞舞自合追长离。
梧桐迥齐鳷鹊观,烟雨屡拂蛟龙旗。
鸿雁冲飙去不尽,寒声晚下天泉池。
顾我蓬莱静无事,玉版宝书藏众瑞。
青编尽以汲冢来,科斗皆从鲁室至。
金门待诏何逍遥,名儒早问张子侨。
王褒轶材晚始入,宫女已能传洞箫。
应令柏台长对户,别来相望独寥寥。
逢归信偶寄
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九秋霜景净,千门晓望通。
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
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天文丽辰象,窃抃仰层穹。
上湖田馆南楼忆朱晏
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
白云如有意,万里望孤舟。
何事爱成别,空令登此楼。
天光映波动,月影随江流。
鹤唳静寒渚,猿啼深夜洲。
归期诚已促,清景仍相留。
顷者慕独往,尔来悲远游。
风波自此去,桂水空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