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此诗《京江吴翁养臣曾梦至一山寺后过襄阳游玉泉山见寺内外风景宛如前梦室内器物陈列皆一一吻合寺僧言数十年前老僧圆寂遗命室内一切皆不可动久之未改遂證为再生之兆绘玉泉寻梦图徵题三首(其二)》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夏孙桐所作。诗中以吴翁养臣的梦境为引子,讲述了其梦中所见的山寺与现实中的玉泉山寺景致相似,甚至室内的摆设也一一对应,这引发了对梦境与现实、幻象与真实的思考。
首句“儒家亦有前知说”,引用儒家思想中关于预知未来的说法,暗示梦境可能预示着某种未来或真相。次句“禅喻曾传泡影空”则引入佛教禅宗的比喻,将梦境比作泡影,强调其虚幻性。接着,“是幻是真参究竟”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以及如何辨别两者。最后,“披图试与證鸿濛”鼓励通过观察和分析(此处的“图”可能指画作或记录),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即通过具体的证据或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理解。
整首诗在探讨梦境与现实、幻象与真实的关系时,融合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和佛教的禅宗智慧,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宇宙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吴翁养臣的梦境故事,诗人在字里行间传达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满庭芳·其二山居偶成每与文翰二三子论文把酒歌以侑觞亦足以自乐也
归去来兮,渔歌樵唱,觅愁愁在那边。
承流委顺,万事没机关。
眼底江山如画,松环抱、修竹当前。
君便有,侯封相印,到此也须还。
人生消底物,百年都付,茆屋三閒。
但卷舒以道,到了何难。
日月消磨双鬓,中原信、未报平安。
蒙头睡,日高慵起,帘影上三竿。
夜坐怀孝常
待月下石壁,罢琴竹间亭。
坐绝百虫响,旅怀才夜宁。
天高玉露泻,草木流晶荧。
四山湛秋色,万物无隐形。
风蝉抱叶落,雪鹄迎云停。
此时西涧人,柴门久已扃。
谁同展清会,念此风泠泠。
世难避空谷,忧思同醉醒。
偶适不为贵,人生易漂零。
茫茫河汉流,荧惑光众星。
干戈未衰息,前途杳冥冥。
岁晏有结托,东去浮沧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