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折杨柳》
《折杨柳》全文
明 / 王夫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儿家门前杨柳枝南来北往折残时。

去去青骢都不返,郎行莫再挽青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儿家(ér jiā)的意思:指儿童或年轻人家庭中的人。

家门(jiā mén)的意思:指家庭、家族门户,泛指家庭或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柳枝(liǔ zhī)的意思:柳枝是指柳树的枝条,比喻柔弱、脆弱的事物。也用来形容柔弱的女子。

青丝(qīng sī)的意思:指年轻人的头发,也用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

青骢(qīng cōng)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年轻美丽,也可用来形容事物色彩鲜艳。

去去(qù qù)的意思:离开,走开

杨柳(yáng liǔ)的意思:杨柳是指杨树和柳树,用来形容柔软、婉约的女子。

杨柳枝(yáng liǔ zhī)的意思:指女子柔弱、娇柔的样子和态度。

南来北往(nán lái běi wǎng)的意思:指人们往来于南方和北方之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家庭场景,以门前的杨柳枝作为情感寄托。"儿家门前杨柳枝",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女子的家园,杨柳象征着青春与离别,常被用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南来北往折残时",暗示了过往行人频繁,女子可能在送别中折柳,见证了无数离别之苦。

"去去青骢都不返","青骢"是骏马,这里暗指远行的爱人,言其离去后不再回头,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最后一句"郎行莫再挽青丝",女子恳切地叮嘱,希望远行的郎君不要再轻易触动她如青丝般柔顺的头发,寓意着她不愿再承受离别的痛苦,希望彼此能长久相守。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折柳这一常见意象,传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情感色彩。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此诗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作者介绍
王夫之

王夫之
朝代:明   字:而农   号:姜斋   籍贯: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生辰: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猜你喜欢

绿萼梅歌

君不见宣和艮岳绿萼梅,百花魁中此为魁。

绛霄灯火不终夕,剪为荆薪燬为灰。

又不见驻跸钱塘开聚景,此梅又花天宠幸。

江神不才马飞渡,踏碎禁地花无影。

两地百五十年馀,花与国都相有无。

谁知造物不尽意,尚留人间一种癯。

山中佳人清似水,放开吟饕嚼花髓。

我未见花得见诗,见诗便与花相似。

且闻九月花已芳,奇观到眼诗为忙。

腊前年后是正候,忽为秋光岂其常。

大庾岭头炎瘴地,年年早开不为异。

四明相去数千里,不应早花亦如此。

吁嗟地气如车轮,自南而北知几春。

如今所见到草木,不独飞鸟啼天津。

梅乎梅乎本清绝,花如白玉枝如铁。

矫矫胡为心亦随,不念从前傲霜雪。

唐苑九月誇梨花,鹤林九月艳杜鹃。

我欲梅根一酹酒,谨勿与彼争取非时妍。

(0)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二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0)

衢州道中作

耿耿孤忠不自胜,南来清梦绕觚棱。

驿门上马千峰雪,寺壁题诗一砚冰。

疾病时时须药物,衰迟处处少交朋。

无情最恨寒沙雁,不为愁人说杜陵。

(0)

喜事

武夷老子雪垂肩,喜事何曾减少年。

鹦鹉螺深翻细浪,辟邪炉暖起微烟。

幽花滴露沾纱帽,乱絮凭风扑画船。

虎豹九关君勿叹,未妨一笑住壶天。

(0)

东园小饮四首·其一

少年万里走尘埃,归卧柴荆昼不开。

十事真成九败意,一春知复几衔杯。

波清凭槛观鱼乐,风紧钩帘待燕回。

催唤比邻同晚酌,旋烧筀笋摘青梅。

(0)

咏风

好风何处来,天籁出众窍。

披襟怀楚台,击筑思高庙。

扶摇九万里,自谓一息到。

安知大鹏运,不满斥鴳笑。

终当谢蓬蒿,振翼绝海峤。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黄尊素 赵壹 李约 傅毅 王籍 夏侯湛 郝天挺 吴兰修 沈君攸 莫宣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