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雪中桃次韵》
《雪中桃次韵》全文
明 / 王守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雪里桃花强自春,萧疏终觉损精神

却惭幽竹节逾劲,始信寒梅骨自真。

遭际本非甘冷淡飘零须信季风尘

从来此事还希阔,莫怪临轩更新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从来(cóng lái)的意思:表示事物的常态、习惯或一贯的状态。

风尘(fēng chén)的意思:指人在纷繁世事中历尽风雨、沧桑变化后依然保持坚强、不屈的品质。

更新(gēng xīn)的意思:指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可指更新换代。

骨自(gǔ zì)的意思:自己的骨头

寒梅(hán méi)的意思:形容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能够保持傲然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季风(jì fēng)的意思:指夏季和冬季之间,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差异造成的风向反转现象。

精神(jīng shen)的意思:指人的意志力、毅力和精神状态。

临轩(lín xuān)的意思:指坐在窗前或室内高处,观赏美景或品味文艺作品。

冷淡(lěng dàn)的意思:冷漠、不热情、不热心

梅骨(méi gǔ)的意思:指人的骨骼坚硬、身体健壮。

飘零(piāo líng)的意思:形容无所依托,四处漂泊、流浪。

桃花(táo huā)的意思:桃花是指桃树开花的景象,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或婚姻。

希阔(xī kuò)的意思:希望和期盼

萧疏(xiāo shū)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稀疏、冷落、荒凉。

遭际(zāo jì)的意思:遭遇困境或不幸的经历

竹节(zhú jié)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性格或行为像竹子一样坚韧、刚直、不屈服。

鉴赏

这首诗以雪中之桃为题,通过对比桃花与竹、梅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不同植物特性的赞赏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首联“雪里桃花强自春,萧疏终觉损精神”,描绘了桃花在雪中的景象,虽然努力展现出春天的气息,但因环境严酷,显得萧瑟,精神受损。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桃花的顽强与萧疏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却惭幽竹节逾劲,始信寒梅骨自真”,转而赞美了竹子和梅花。竹子在严冬中依然挺拔,梅花在寒冷中绽放,其坚韧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诗人通过“惭”字表达出对竹、梅品格的敬仰之情。

颈联“遭际本非甘冷淡,飘零须信季风尘”,诗人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虽遭遇困境,但并不甘于平淡,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世事变迁的洞察。

尾联“从来此事还希阔,莫怪临轩赏更新”,诗人认为这样的赏识和感悟是稀有的,不必惊讶于自己的新发现。这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雪中桃花、竹、梅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面对逆境时的不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

作者介绍
王守仁

王守仁
朝代:明   字:伯安   号:阳明   生辰: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猜你喜欢

玉隆宫

东晋真人尚典刑,石函故在药飘零。

阁前正是升仙处,云路笙歌少得听。

(0)

题杨补之墨梅

学到逃禅自一家,洗空尘墨印江沙。

笔端不有兰亭骨,莫写园林雪后花。

(0)

题山水图

烟崖窅窅树栾栾,三两渔舟戏碧澜。

不解买山头已白,今朝又得画图看。

(0)

休日出郊

歇马高林烟雾开,感今怀古独登台。

迁臣逐客皆前辈,幕长郎官尽上才。

放浪已闻穷九域,飞腾终合近三台。

谢公自有青云屐,且与从容步紫苔。

(0)

秋日集咏奉和潘李二使君浦编修诸公十首·其十

秋入江山锦绣开,白云红叶尽诗才。

句成底用三年得,槎在应须八月回。

自是每为浮客累,非关不受故人催。

凭将寄语词林老,风雨重阳又近来。

(0)

奉同廉访使君洎寮友游爱同寺

闽粤古城东,千岩半梵宫。

冒寒寻水石,尽日倚虚空。钟鼓何须急?

壶觞亦有终。翩翩北海寺,碑版翠无穷。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唐温如 魏征 林佩环 刘子玄 刘昚虚 李季兰 赵徵明 仲子陵 陈慥 王庭珪 刘子翬 熊禾 麹信陵 常楚老 李澣 窦弘余 道潜 黄炎培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