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名为《携手曲》,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约之手。从诗的内容来看,沈约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不舍,以及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常感。
"舍辔下雕辂,更衣奉玉床",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场精致的打扮过程。"舍辔"指的是放下马鞭,意味着停下行进,开始准备。"下雕辂"则是指装饰华丽的车轮,而"更衣奉玉床"则是换上美好的衣物,摆放在精致的玉制床褥上。这两句通过动作和物品描绘出一个细心打扮的场景。
接着,“斜簪映秋水,开镜比春妆”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斜簪"指的是倾斜的发簪,而“映秋水”则是说这枚发簪在光线下反射出如同清澈秋水般的光泽;"开镜比春妆"则是在比喻精心的化妆过程,如同初春时节中人們打扮自己一般。这些细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细腻。
然而,随着“所畏红颜促,君恩不可长”一句,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向对生命易逝与恩情难以持久的忧虑。“所畏”是值得敬畏的意思,而“红颜促”则是指美好的容颜终究会随时间而逝去;"君恩不可长"则是说君主或上司的恩惠也是有限度的,不能持久。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法永恒的无奈。
最后,“鵁冠且容裔,岂吝桂枝亡”一句,则是在问自己是否会吝啬于用尽那些象征着尊贵和荣耀的桂枝。"鵁冠"是古代贵族所戴的帽子,而“且容裔”则是在询问自己还能保持这份高贵与美好多久;"岂吝桂枝亡"则是在质疑,难道会因为吝啬而让象征荣华富贵的桂枝消失吗?这一句诗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可能到来的衰败的担忧。
总体来说,这首《携手曲》通过对打扮过程的细腻描写,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无常和恩情难以持久的忧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