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近竹边,竹与争兰光。
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
这首诗通过兰花与竹子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谐共处与自我坚守的思考。首句“种兰近竹边,竹与争兰光”描绘了兰花与竹子相邻生长的场景,竹子似乎在争夺兰花的光辉,暗示了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接下来,“竹影日渐薄,兰叶亦萎黄”两句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的影子逐渐变淡,而兰花的叶子也变得枯黄,象征着这种竞争导致了双方的衰败。
“物以类相合,胡为反相伤?”诗人在此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同类之物会相互伤害,而不是相互促进和共生呢?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谐共存的向往。
最后,“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表明诗人决定离开这个充满竞争与衰败的地方,带着兰花去寻找一片能够保持其香气的深林。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纯净生活的追求,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兰花与竹子的寓言式叙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共处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岭上梅枝,送春风芳讯,直抵吾庐。
陵江一军独进,净扫萑苻。
鸣琴未几,便承恩、五马前驱。
比当日、东山折屐,老怀欣幸奚殊。
恨恨潢池盗弄,奈衰龄蹇足,空守乡闾。
行间代余宣力,赖尔诸雏。
角巾私第,待他年、鸠杖归扶。
还试问、元侯经训,何如黄石公书。
神山望里分明,幻出玉楼珠榭。
碧晃金迷,榄取几多姚冶。
仙源近接长生路,髣髴紫兰人下。
眷游情、不是闻风元圃,等闲图画。
漫相看、梦影雕甍倚处,月斧云斤无价。
凤管吹空,一曲绮筵歌罢。
天钱辛苦谁赢得,却向黄姑亲借。
但沈吟、怕说冰夷飞盖,翠澜生也。
乱红满径,正濛濛春昼,谢家庭院。重帘低亚。
恰苔黏雨砌,絮飞风幔。石鼎涛声,刚道雪芽初碾。
槐阴转。乍一晌游仙,绿窗人倦。本是瑶台伴。
记写韵前生,步虚天半。凤翎轻蹑。
问瞢腾可到,蕊珠宫殿。香茗才华,惆怅蓬莱清浅。
尘缘短,剩河阳、鬓丝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