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馀偃公迹,山接剡溪城。
无雨竹亦净,有风松更清。
谁名上方阁,撩我欲归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明心院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受。首句“精舍傍脩岭”点明了游览地点,一座精致的寺庙坐落在高峻的山岭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接着,“道心随眼明”表达了诗人随着视线的移动,心灵也随之变得清明,暗示了此地的环境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泉馀偃公迹,山接剡溪城”两句,通过“偃公”这一典故,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眼前景致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偃公可能是指古代某位隐士或高僧,其遗迹犹存于泉水旁,与山峦相连的剡溪城则进一步扩展了空间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之中。
“无雨竹亦净,有风松更清”这两句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即使没有雨水的洗涤,翠竹依然保持着其清新的姿态;当微风吹过,松涛声声,更显出山林的宁静与清幽。这种对比手法,不仅突出了自然界的纯净之美,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最后,“谁名上方阁,撩我欲归情”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名为“上方阁”的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心中萌生了一种想要归隐的冲动。上方阁可能是明心院中的一处重要建筑,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诗人,激发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李唐韩吏部,矫矫文宗师。
立言作诸箴,励世亦自规。
游箴警惰废,事业终光辉。
言箴慎嗫嗫,张口触祸机。
行箴死所守,于义无乖违。
好恶不悖理,戒或私是非。
知名惧浮实,动主嫌怨随。
五者日践履,要以君子归。
与可知道粹,期至严奥窥。
诵已记所志,砻石镌其辞。
俾之揭堂上,使后亦忽隳。
夫人贵且富,非得强自为。
入贤去不肖,在己不在时。
希韩亦韩徒,中道无已而。
拍堤春水展轻纱,元巳清明景共嘉。
人乐一时看开禊,饮随节日发桐花。
红芳雨过妆新拂,绿柳含风带尽斜。
欲继永和书盛事,愧无神笔走龙蛇。
厌直图书府,思为海岱州。
郡符分竹使,亲膳洁兰羞。
文石输忠密,仙山进职优。
过家门纳驷,卜地陇眠牛。
暮霰凌羁玉,朝暾艳戟油。
恩宽敷汉札,政善洽齐讴。
水际春芳盛,尊中客酝浮。
物饶三服丽,居乐五民游。
松鬣低容宴,峰螺翠入楼。
行闻西掖召,真赏莫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