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起平田,禅扉古木间。
堂静参徒散,巢喧乳鹤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风景幽深的古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建筑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特有的情感体验。
"海涌起平田,禅扉古木间。" 这两句开篇即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海涌可能指的是江水或湖泊的波涛声,起平田则是由此而生的自然景观,这里用“平田”来形容开阔的水域边缘,给人以宁静和谐之感。禅扉,即寺庙的大门,是连接内外世界的通道,而古木间,则暗示了这里环境的古老与沉淀。
"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 这两句则描绘诗人游历的过程和景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塔往往是寺庙建筑群中的标志性构筑物,因此“出城先见塔”既是对空间位置的描述,也隐含着向心性的寻求。而“入寺始登山”则表明了诗人对于更深层次精神追求的探索。
"堂静参徒散,巢喧乳鹤还。" 这两句描绘了寺庙内部的宁静与生机。“堂静”是对内在空间的感受,而“参徒散”则指的是和尚们参拜、礼佛后散去的情景。“巢喧”即鸟鸣,结合“乳鹤还”,则是描绘了归巢的鹤群,呈现出生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祖龙求宝剑,曾此凿孱颜。" 这两句充满了历史的神秘色彩。“祖龙”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或是对寺庙中某种文化遗迹的尊称。而“求宝剑”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于精神世界或物质文明的探索和向往。最后一句“曾此凿孱颜”,这里的“曾此”可能指的是在这座古寺中,“凿孱颜”则是对某种文化遗迹的刻画,既有可能是对石壁上佛像或其他装饰图案的描述,也可能隐喻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某种刻痕。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寺庙建筑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一个静谧、神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
兰江无物可关情,春去春来感亦生。
流水几番供禊事,新烟两度过清明。
念乡鹃泪和花滴,怀友莺肠学柳萦。
读遍离骚诗自慰,世间无地不蛮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