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以弃而寿,人以晦自全。
君看栎与樗,蔽牛非偶然。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名为《一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哲理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首句“木以弃而寿,人以晦自全”以树木被弃置后得以长寿,类比人若能隐匿自我,不显山露水,反而能保全自身。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生存智慧相联系,暗示了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低调内敛往往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接着,“君看栎与樗,蔽牛非偶然”进一步展开比喻,提到栎树与樗树这两种看似平凡无奇的树木,却能遮蔽野牛,说明它们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独特价值和作用。这不仅强调了事物内在价值的重要性,也暗含着对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实则具备重要功能之人的赞美。
“乃知为世用,孰若全天年”则表达了对顺应天性、保持本真生活的向往。在追求外在功利的同时,不应忘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即保持完整的生命状态。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倡导,也是对社会伦理的一种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览物有深感,悠悠复何言”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万物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浩瀚宇宙面前,人类的言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唯有通过观察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启示与感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生命的价值、自我保护、顺应天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独到见解和对自然世界的深刻感悟。
空阶一夕,滴芭蕉、秋心难展。
檐铁丁丁,摇曳处、蓦地愁添宛转。
秋木凄凄,秋花寂寂,秋意都零乱。
捲帘人瘦,年华容易暗换。
已入急管繁弦,不堪重证,裂破冰丝软。
万斛真珠抛作泪,待把潇湘填满。
压屋云沉,偎篱菊淡,冷落闲庭院。
为谁听遍,空馀霜鬓搔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