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笋补篱竹,落松添屋茅。
随分山中好,低檐燕有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严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远离都市喧嚣的乡村景象。首句“村居远城市,独木渡塘坳”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远离尘嚣,独享自然之静谧。接着,“迸笋补篱竹,落松添屋茅”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竹林中新笋破土而出,为篱笆增添生机;松树落叶,铺满屋顶,为茅屋增添了几分古朴与温暖。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童归携酒榼,客至得盐包”则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人情味。孩子们放学归来,肩扛着装满酒的小桶,展现出乡村儿童的纯真与勤劳;而当客人来访时,主人能够提供盐包,虽是简陋,却足以表达主人的热情与好客之心。这两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乡村社会的淳朴与和谐。
最后,“随分山中好,低檐燕有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整体感受。在山中,生活简单而自在,无论是低矮的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还是日常的劳作与交往,都充满了自然与生活的美好。这句诗以燕子筑巢作为象征,寓意着乡村生活虽平凡,却充满生机与希望。
综上所述,这首《茅舍》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淳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斜月沉沉辞逝波,落花纷纷辞故柯。
人生有情苦未免,悲来欢尽知奈何。
记昔青楼官道侧,莺时曾控黄金勒。
鹧鸪歌罢春风低,螺翠鸦黄擅颜色。
望陵新曲谁最妍,铜台高处落婵娟。
一片晴霞纷出岫,繁花近眼娇可怜。
云散风流徙回转,芳春恰谢娇红浅。
崔徽掩镜生绿尘,剩有丹青在空卷。
芙蓉落尽湘江空,残脂遗翠昏房栊。
香魂去后新坟在,衰杨宿莽摇悲风。
昔盐吟尽分今古,一代蛾眉但黄土。
滔滔漳水向东流,凄断彭郎矶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