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方自乐,外虑巧相侵。
泪因莺谷乱,愁为鹡原深。
这首诗《去桐庐学》由宋代诗人彭汝砺所作,通过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变故时的内心世界。
首句“中庸方自乐,外虑巧相侵”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与外界的冲突。中庸之道本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然而外界的忧虑却巧妙地侵扰着这份宁静,形成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感是许多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都会有的体验,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将这一普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接着,“兴废尽天意,行藏非我心”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人生的起落兴衰都是天意的安排,并非个人所能控制或决定的。这种宿命论的思考,既是对现实无奈的接受,也是对自我超越的一种尝试。诗人似乎在告诉自己,无论遭遇何种境遇,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不被外界的波动所左右。
“泪因莺谷乱,愁为鹡原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莺谷和鹡原在这里成为触发诗人情绪的象征,它们代表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哀愁。诗人的眼泪和愁绪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自然界的景象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日暮途方远,谁赓马上吟”表达了诗人面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孤独。日暮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着人生的某个阶段即将过去,而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片未知的旅途中,诗人感到孤独,似乎在寻找能够与之共鸣的灵魂。这里的“马上吟”可能指的是即兴创作,或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反思,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探索与寻求理解的渴望。
综上所述,《去桐庐学》通过诗人的情感流露和哲理思考,展现了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对命运、自然和未来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
吴宫辇路伤行客,茧冰压云凝碧色。
门前新扫染家邻,借人铺设残衣帛。
宫花剪绫连院号,覆取翻看成一道。
织纹宛转敕字新,知是初谁六尺诰。
城霞失彩宫藓病,中与海图上衣领。
改颜倖售缘所遭,褪药玄香洗蓝影。
青绸易得泪承睫,击筑楚歌无故业。
歌残求书好事人,异代倘传诰绫帖。
野梅香软雨新晴,来此闲听笑语声。
不管少年人老去,春风岁岁阖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