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但(bù dàn)的意思:表示不仅仅如此,除了某种情况之外,还有其他情况。
愁烟(chóu yān)的意思:愁烦的心情或忧愁的氛围。
传烽(chuán fēng)的意思:传递烽烟信号,表示战争即将爆发。
摧锋(cuī fēng)的意思:摧毁敌人的锋芒,使其失去威力。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胡儿(hú ér)的意思:形容人行动放纵,不拘束。
江北(jiāng běi)的意思:指长江的北岸,也指长江以北地区,一般用来比喻位置、方位或者代指北方。
借箸(jiè zhù)的意思:指借用他人的筷子,比喻依赖他人的力量或才能。
人杰(rén jié)的意思:人才出众,杰出的人物。
少年(shào nián)的意思:指年纪轻的男孩子或青年人。
偷安(tōu ān)的意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屯田(tún tián)的意思:指农民在一定的土地上进行农田的开垦和耕种,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改善生活条件。
暇食(xiá shí)的意思:指平日无事、闲散无聊时吃饭的情况。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境危机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
首句“江北传烽火”,烽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手段,这里象征着边境的警报,暗示着战争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接着,“胡儿大入边”点明了敌人的入侵,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紧张局势。
“已闻隳列障,不但扰屯田。”这两句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的影响,不仅破坏了边境的防御工事,还扰乱了屯田活动,意味着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民生受到威胁。
“借箸思人杰,摧锋属少年。”“借箸”源自《史记》,比喻借他人之谋略解决问题。这里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杰出人才能出谋划策,解决边疆危机。同时,“摧锋属少年”则赞扬了年轻将领的勇敢和担当,他们在前线冲锋陷阵,保卫国家。
“偷安惭暇食,万灶起愁烟。”“偷安”指在危机中寻求暂时的安宁,但作者对此表示惭愧,因为这种安逸是在战争阴影下的虚假和平。“万灶起愁烟”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苦难,无数士兵和百姓的生活因战争而充满愁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境危机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英勇将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的深刻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