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乞迷》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赵熙所作,通过“修成乞士无施主;老住迷楼听醒钟”这两句,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修成乞士无施主”,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修行者在寻求精神上的提升与解脱时,却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的支持或理解。这里的“乞士”并非指乞讨之人,而是比喻在精神世界中寻求帮助与指引的修行者。“无施主”则暗示了在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孤独与无助感,即在寻找心灵慰藉与指导时,却发现周围的世界并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或理解。
“老住迷楼听醒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反思的主题。诗人将自己比作“老住迷楼”的人,身处一个看似迷离、难以辨明方向的环境之中。这里的“迷楼”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困惑,而“醒钟”则是对自我觉醒与警醒的呼唤。通过“听醒钟”,诗人表达了在面对人生迷惘时,内心深处对于自我反省与觉醒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在精神追求过程中的孤独、迷茫与自我觉醒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和对自我救赎的强烈愿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画山并序
画山不似画,亦并难名山。
截然一壁立,错杂黑白斑。
松蘖根莫附,猿狖愁攀缘。
其余尽粗莽,矗矗惟撑天。
如斯观已止,无复瘴叠峦。
是谁摹其形,致令嗤米颠。
当时强不信,亲见始骇叹。
骇叹诧怪变,犹难命荆关。
我问山下人,奇丽方在前。
我乃相其背,庐峰非真颜。
便欲理轻策,阻我缘仍悭。
坐惜画山名,名画终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