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涧白猿子,呼来验是真。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野趣画面。诗人通过“隔涧白猿子”这一形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亲近自然的氛围。白猿子,即白色的猿猴,它们在山涧中自由穿梭,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与人类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呼来验是真”,则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猿猴被唤来验证某事的真实性,这种行为既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与好奇,也暗示了猿猴在人们心中所具有的某种象征意义——智慧、灵性或是某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接下来的“一从沧海别,啼啸不知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层次。这里,“沧海”常用来比喻广阔无垠的海洋,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诗人通过“别”字,表达了与过去、与某种精神寄托的离别,而“啼啸不知春”则暗示了猿猴在长时间的孤独或沉思后,对季节更替的感知可能变得模糊,或是它以独特的方式体验着四季的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还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南云行
仰看云在天,未辨行迟速。
今日穿云跨岭行,岂知疾过奔马足。
平地风气清,吹云天上行。
今日披云动凉气,始知风在云中生。
山不见路惟见云,桃花梨花近不分。
北云压山乌欲雨,南云映日红氤氲。
下山直自云中落,云中之人轻似鹤。
翩然可是隔仙凡,怅望山头挂云脚。
我闻仙人乘云兼御风,仙家幻术安能通。
不如安坐南云下,笑指此云称老翁。
同人登岱至对松山日暮而返
未及上翠微,暂揽松山胜。
嵌岩置修除,缘壁起盘磴。
拂衣千仞上,阑危不可凭。
峰高多夕阴,天半风初劲。
坐我万松间,苍翠互相竞。
白云横不流,中有新寒凝。
林壑媚幽姿,泉石动清听。
已忘世人情,羡彼飞鸟性。
出塞
吾今果何为,辄作塞外游。
立马南天门,群山郁纠缪。
风吹冒谷云,败絮拥破褠。
日光漏其间,金碧乱我眸。
黑者黑如䃜,赤者赤似髹。
数峰忽雪白,宛以粉笔钩。
此理不可识,冈峦浩难收。
化为曲江涛,万马奔涛头。
阴阳互追蹴,向背纷杂糅。
使当作此画,皴法何处求。
方知倪黄辈,足不踏九州。
只写江南山,水墨森清秋。
但言江山好,未睹行役忧。
宁知点点烟,中有万古愁。
天低落日大,客与孤鸦投。
铁笛歌
会稽诗老侪虞揭,乐府歌成声激烈。
卷衣甲帐月华凉,照彻寒筒寸迸裂。
传闻缑氏冶师名,范出玲珑土花缬。
季长才调广平心,留响人间肯磨灭。
跌宕词场檀板随,洞庭波阔龙吟咽。
玉山再访草堂空,谁识江南又一铁。
况是仙踪林壑稀,冻云穿破今歇绝。
我朝元音虡业设,乐章曾补工尺缺。
九天不按霓裳声,无人会傍宫墙窃。
此器何来三弄称,冰霜迎面频击节。
合趁天风一擪回,琼花片片飞如雪。
从此柯亭制更精,米家书画船中列。
玉箫金管莫轻吹,输与清商起岩穴。
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
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