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骧的作品,名为《上元三首(其二)》。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月夜中举烛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明亮的烛光下开始书写,笔锋所至,如同剑气纵横,充满力量和速度。这里的“举烛”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照明,更象征着智慧与创作灵感的点燃。
“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诗人笔下的墨迹如同天降之石,震撼人心;挑选字句则像是触及云端,高峻入云。这些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书写如同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这里诗人自比为历史上的秦国丞相李斯和东汉时期的窦宪,以示自己的文笔非凡。李斯以制定《秦律》著称,而窦宪则是因其才华横溢而闻名。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最后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个人成就可能随之消亡的忧虑。即使是美玉,也有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被毁坏。这是一种对艺术永恒与个人的有限生命长度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光影、笔墨、历史人物的比喻和自况,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高度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个人成就可能随时间消逝的忧虑和无奈。
绿树新阴暗井桐,杂英当砌坠疏红。
重门寂寂经初夏,尽日垂帘细雨中。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