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恨,臣无君。
- 鉴赏
这首诗以“卧龙”为线索,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起落与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
“鼎三兮,卧龙起。”开篇即以“鼎三”象征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卧龙诸葛亮在这一背景下崭露头角,展现了其非凡的才智与抱负。“起”字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天下的过程。
“表两陈,卧龙死。”接着描述了诸葛亮在两次重大战役中的表现,以及他最终的离世。这里的“两陈”可能指的是赤壁之战和南征孟获等关键战役,诸葛亮的去世无疑是对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时代的一大损失。
“老龙跃,方未遐。少龙变,乃为蛇。”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诸葛亮比作“老龙”,在他生前展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活力;而“少龙”则可能暗指其后继者或接班人,在他去世后经历了变化,甚至可能走向衰败,如同“蛇”一般,寓意着力量的消逝。
“卧龙嘘,已成云。”“嘘”在这里可能是指诸葛亮的智慧和影响力,如同云一样弥漫开来,影响深远。“已成云”则意味着他的智慧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个体,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云不雨,天昏昏。”“云不雨”暗示了诸葛亮的智慧未能在死后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或成果,导致局势变得不明朗,甚至有些混乱。“天昏昏”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不确定性和压抑感。
“万古恨,臣无君。”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其理想和抱负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政治格局的不满。这里的“万古恨”不仅指诸葛亮个人的遗憾,也包含了对整个时代未能实现真正统一和公正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卧龙”的形象,深刻探讨了人才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互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 送杨民瞻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
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
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
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
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江神子/江城子 赋梅,寄余叔良
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
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
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有以事来请者俲康节体作诗以答之
未能立得自家身,何暇将身更为人。
借使有求能尽与,也知方笑已生嗔。
器才满后须招损,镜太明时易受尘。
终日闭门无客至,近来鱼鸟却相亲。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