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景图,充满了生机与宁静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天山林间特有的景象。
“青染螺鬟春又归”,开篇即以“螺鬟”比喻山峰,形象地描绘了春色赋予山峦的青翠之色,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梳理的发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春又归”则点明了季节更替,春回大地的主题。
“岩花径草霭斜晖”,进一步展开画面,岩壁上的野花、小径旁的草地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柔和与温暖,雾气轻笼,增添了几分朦胧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
“谢公自有登山屐”,引用东晋名士谢灵运的故事,他喜爱登山游历,自备登山鞋,此处借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含着诗人虽未得志,但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欣赏。
“谁向闲门踏藓衣”,最后一句将视角转向了山间的小径,想象着有人不经意间踏入这幽静之地,脚下的青苔被踩踏,却无意破坏了这份宁静与和谐。整个画面由此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不经意间的惊喜与和谐之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巧妙的引用,展现了春日山林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与热爱。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念奴娇.题山语雨花台看云小幅
山中住久,有栗留枝上,时时来伴。
洁日疏风天气好,坐向绿阴娇唤。
午后微凉,一帘幽梦,清迥无拘管。
起来闲步,泉花恰注茶碗。
雨花台上看云,丹黄青碧,万里奇光满。
非色非空无定相,未可作云霞观。
我把虚空,摄归丸墨,贮向山公腕。
冥然静坐,长天明月如盥。
洞仙歌
重湖叠嶂,听笙歌缭绕。处处春来闲花草。
竟留他、北宋南渡天王,赏湖山、忘却旧时丰镐。
杭州新度曲,桂子荷香,君臣不顾朝廷小。
且相从堤畔,钓叟莲娃,行乐事、全无昏晓。
任牵动、长江万古愁,险将那西湖,等闲送了。
昼锦堂
红绽梅肥,绿垂笋折,风光处处关情。
懊恨此身无定,泛梗飘萍。
悔别溪山随马足,惭窥鬓影伴啼莺。
关河远,春树暮云,时时摇乱心旌。堪惊。
茅店月,青山路,多少霜迹鸡声。
不信神州赤县,尽是愁城。
梦中常作还乡客,醒时仍逐众人行。
须知道,负却赏心乐事,急问归程。
满江红·其六王西樵客游武林曹顾庵赋词志喜属予和之
吾道榛芜,狂澜倒、百川争涨。
赖砥柱、君家伯仲,安流无恙。
龟策何劳詹尹卜,龙矕远过黄初上。
况陈思、才藻气如虹,诗堪饷。请室耗,心旌漾。
击瓦缶,乌乌唱。看霜侵两鬓,穷蒸愁酿。
放逐谁怜亭伯困,登临愿借卢敖杖。
坐西窗、剪烛话通宵,悲欢状。